Language

民法典语境下雇主之性骚扰预防与救济义务

本文作者:刘士庵


近年来,职场性骚扰现象屡屡见诸媒体,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教育部曾经专门发文,规定研究生导师“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开展集中治理”;最近某大型国有银行推出“最强员工行为规范”更是刷屏网络。如此种种,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职场性骚扰现象已经达到比较严重的程度,要求有关机关和用人单位引起足够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直面社会现实,在人格权编以专条针对性骚扰的行为方式、用人单位的预防救济义务做了规定,为员工权益维护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然而,由于法律规定的概括性和原则性,兼之性骚扰本身具有隐秘性、敏感性的特点,以及中国文化传统因素影响,关于如何预防职场性骚扰、如何对性骚扰实施救济,现实中并没有完善的解决方案。笔者不揣浅陋,现基于民法典相关规定,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雇主的性骚扰预防与救济义务试做分析。

一,关于性骚扰的相关法律规定

关于什么是性骚扰,相关法律并未给出清晰界定。按照学理观点,性骚扰是指以身体、语言、动作、文字或图像等方式,违背他人意愿而对其实施的以性为取向的有辱其尊严的性暗示、性挑逗以及性暴力等行为。 

我国早期对性骚扰并无明确的法律规范。2005年修正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0条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这是我国第一部明确对性骚扰做出规定的国家法律。《民法典》第1010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关于性骚扰最为全面的法律规定,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二,对现有法律规范存在的局限分析

如上所述,《妇女权益保护障法》第40条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性骚扰”,但对性骚扰的行为方式和责任构成并未做出具体界定,对受害人的救济途径也仅仅限于“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因此该法对相关权益的保护更多具有宣示意义,实操性不足。而且该法既然是《妇女权益保障法》,只是将性骚扰受害对象限定为女性,这显然不能适应复杂多元的社会生活。

《民法典》第1010条第1款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该款明确概括了实施性骚扰是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本质上是“违背他人意愿”,受害人即权利主体是“他人”,既包括女性但也不排除男性作为受害人,责任主体是“行为人”,因此为界定性骚扰侵权责任构成并为受害人寻求权利救济指明了方向。本条第2款规定:“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该款规定的亮点在于,明确赋予了机关、企业、学校等用人单位(统称雇主)作为义务主体,有“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以防止和制止性骚扰的义务,并指明防止和制止的重点在于“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遗憾的是,从法律体系和社会生活结合角度看,该条还不足以彻底解决性骚扰问题,其局限如下:

1.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的义务主体不够全面,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

民法典第1010条第2款规定“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本款规定的“机关”是指作为实施公权力的管理机关,还是指作为用人单位?法律没有明确。如果是后者,那么这里“等单位”中“等”,是表示总结还是表示省略概括存在歧义。现实生活中,存在性骚扰行为的远远不止机关、企业、学校这些单位。除机关、企业外,还存在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学校既可能事业单位,也可能是企业。因此,从全面保护的角度看,本款表述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一切用人单位”似乎更为准确。

2.雇主履行预防和救济义务的具体方法和合理程度并不明确

民法典第1010条第2款规定“机关、企业、学校等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虽然规定用人单位的预防和救济义务包括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义务,但问题是整个社会对性骚扰的预防和保护并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和方法,如何界定用人单位采取的措施是否“合理”?按笔者的理解,措施是否合理要具备“有效”和“限度”两个标准。所谓“有效”,是指用人单位采取的措施能够最大程度地达到预防性骚扰的目的,或者能够使受害者获得有效救济。所谓“限度”是指用人单位采取的措施不能造成对人际交往的过度干预,特别是不能侵犯他人的人格权利。但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未必具备这样的能力,如,调查的方法和限度如何掌握,如何避免侵犯被调查人的人格尊严?如何界定是否“违背他人意愿”?如何“处置”才算合理和有效?这些都需要实践中去探索,也需要法律做出进一步的界定。

3.用人单位违反预防和救济义务的责任承担没有规定

民法典第1010条只是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但并未规定用人单位不履行以上义务或者履行义务有瑕疵时应当责任的民事责任。从法理而言,以性骚扰方式侵权他人人格权利,侵权人自应承担民事责任。问题是,用人单位是否应该因工作人员侵权而承担雇主责任?民法典第1191条规定:“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执行工作任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用人单位承担侵权责任。”该条规定是在职务侵权情形下用人单位责任的承担,而性骚扰显然不属于职务侵权。那么用人单位没有履行本条规定的预防和救济义务,算不算违反安全保障义务? 显然,对性骚扰实行预防和救济与民法典1198条规定的经营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存在较大区别,倒是和《劳动法》第56条规定的危害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行为”有一定关连,但适用起来相当牵强。因此,对于用人单位违反性骚扰预防和救济义务的民事责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立法明确。

 

三,用人单位履行性骚扰预防和救济义务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既然民法典明确规定“单位应当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作为雇主,就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深刻理解法律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制止性骚扰。笔者依照法律规定,结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用人单位作出如下提示以供参考。

1.旗帜鲜明的反对性骚扰,培育健康、阳光的工作氛围。明确规定员工一旦被认定为构成性骚扰将导致无条件解雇、移送司法机关等最严重的后果。这种宣示可以体现在公司的价值观手册、行为守则中,也可以在企业文化、新员工培训中宣讲,也可以将反对性骚扰的要求纳入到录用条件和劳动合同条款中,使之成为雇员承担的合同义务。这既是对潜在行为人的一种警示,更是对员工的一种保护。

2. 建立一套有效的内部投诉程序。雇主应当建立明确的投诉渠道,确保所有员工知道通过该渠道可以进行投诉并获得救济;明确接待投诉的最高负责人和工作机构,一般可由人力资源副总裁挂帅,由人力资源部或法务部承担日常工作;制定收到投诉的即时反应机制,接到投诉后应该即时介入,实行调查或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视情况决定是否向有关机关及时报告。

3. 制订透明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工作职权体系。民法典规定用人单位应该“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盖因性骚扰之产生,表面与行为人的人品、修养有关,究其根源则大多是不合理不受控的权利体系和资源分配机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录用、升迁、薪酬、绩效、工作资源的分配与员工利益紧密相关,如果上司掌握了对下属的“生杀予夺”之权而不受控制和监督,很容易滋生腐败,发生性骚扰也就不足为奇。因此,有必要从组织架构、职位体系、审批流程、投诉监察等角度规范各级管理人员的权力行使,优化管理流程和资源分析机制,确保不是某个人“说了算”,从根本上铲除性骚扰产生的土壤。

4.适当规定工作场合人员行为边界。如,工作场合着装应大方得体;异性间只有两人在封闭房间时,一方要求打开房门,另一方如无正当理由必须允许;异性共同出差住宿时,一方不得要求对方与自己住同一间客房,不得要求异性陪同参加与工作无关的私人活动;未经对方同意,严禁向异性发送以下信息或肢体信息:具有性意味的玩笑和戏弄;被明确拒绝后,仍持续多次邀请约会或共同进餐;

故意传播具有性意味的流言;询问对方性经验或告知性经验;传播并展示裸体画和具有明显性内容的图像或文字;明显不必要的肢体接触;要求发生超越两性正常界限的亲密动作,如搂抱接吻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工作场合”不仅包括日常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还包括日常办公场所之外履行职责的场所,如客户的办公室、商务旅行目的地、商务就餐场所;公司组织的旅行、社交活动、聚会等场所。

 5.有效利用物质技术条件预防和制止性骚扰。 如,尽可能实施开放式办公;独立办公室采用透明的玻璃墙;办公环境、楼道内采光充足;办公室布置不宜过于休闲;电脑设备安装绿色软件,防止发送不良信息;公众场所安装监控设备,并提前告知全体员工等等。

另外,在招聘员工时,经员工同意进行必要的背景调查,对员工的人品和操守有个基本了解,对预防性骚扰也有一定帮助。

                                                         

①王利明:人格权重大疑难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19版第414页。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999999
    2025 - 11 - 07
    作者:张琳一、引言合同是当事人之间的法律,与企业经营成败息息相关,因此加强合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2015年12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19起合同纠纷典型案例,其中有一个案例虽已时隔数年,但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拟结合该案例探讨当今企业如何加强合同管理。 二、案情简介案号: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法院(2013)临兰商初字第3091号民事判决书、山东省临沂市中级人民法院(2014)临商终字第99号 王XX从事贩卖板皮业务,孙YY为个体工商户AA板材厂的经营者,孙ZZ为孙YY之兄。王XX多次与AA板材厂发生买卖夹心皮的业务关系。2012年4月1日,王XX给AA板材厂送夹心皮,孙ZZ当时给王XX出具了出货单,载明:夹心皮,货款236000元。孙YY分别于2012年4月14日和10月17日向王XX名下银行账户存款54000元和10000元。2023年9月17日,王XX给孙YY打电话催要226000元货款,孙YY表示十月一过后安排点。 后王XX以买卖合同纠纷为由将孙YY、孙ZZ诉至一审法院,请求判令孙YY、孙ZZ支付所欠货款226000元及利息。一审法院经审理认为:1、孙ZZ收到王XX价值236000元夹心皮的事实有当事人陈述及王XX提交的出库单一份等证据予以证实。王XX向孙ZZ索要货款,孙ZZ理应支付。但是,王XX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孙ZZ、孙YY系合伙经营或共同经营,故王XX要求孙YY共同偿付欠款的诉讼请求,证据不足,不予支持。2、王XX对孙YY于2012年10月17日金额为10000元的转账凭证无异议。孙ZZ主张已偿付欠款64000元,有其提交的合计金额为64000元的银行个人业务凭证予以证实,王XX虽主张2012年4月14日金额为54000元的转款并非偿付该案所诉欠款,但未提交相关证据予以证实。因此,合计金额为64000元的转款应当在王X...
  • 点击次数: 1000004
    2025 - 10 - 31
    作者:金涟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二十三条将“地理标志”与商标、著作权等并列为可产生专有权利的知识产权客体。简言之,地理标志是一种可确权、可受益的资产,谁能证明“原产地身份”,谁就能合法获得商业红利。 一、地理标志的渊源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发布的《地理标志的概念和特征》一文,地理标志(Geographical Indications)是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TRIPs协定所确定的七大类知识产权之一。与商标、专利侧重“个体智慧成果”不同,地理标志保护的是“传统集体智慧”,即因特定自然与人文条件而成就的产品品质与声誉。其概念历经“货源标记—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的演进,各国保护模式亦呈多样化。 我国对地理标志的系统保护始于 1999 年《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后逐步过渡到 2005 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及 2023 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 二、核心概念拆解 地理标志是一个法定概念。要深入了解地理标志,首先要分清几个相关概念: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后文将以五常大米为例辅助理解。 1、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如产自五常地区、经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核公告核准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五常大米产品。根据百度百科记载,五常大米历史可追溯到唐初渤海国时期,受产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干物质积累多,直链淀粉含量适中,支链淀粉含量较高,颗粒饱满,质地坚硬,色泽清白透明;饭粒油亮,香味浓郁。 2、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主要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2...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5 - 10 - 24
    作者:张嘉畅您是否正在经营自主品牌?您是否在网购平台发现类似商品?您是否在投诉、警告过程中,被对方以商品描述为“同款”而抗辩?我相信很多权利人都曾遇到过这种问题,对方明明销售了类似的商品,明明在网店当中使用了您的商标,但因为标注了“XX同款”而被网购平台判定为不是商标性使用,仅为商品描述,进而认定未侵权。针对这种情况,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判决,认定在商品描述中使用他人的商标,也可被认定为商标侵权。一、 案件概况原告上海亚朵商业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内知名酒店管理公司,经营酒店及相关产品供应链。2021年,原告在24类“织物;纺织品毛巾;浴巾;被子;毛毯;床单;家庭日用纺织品;餐桌用布;毡”等商品上获准注册其主营商标“亚朵”,注册号为49867247号。被告一某某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国内中型网购平台,被告二某某易购集团有限公司某某采购中心是被告一的分公司,在被告一的网购平台上注册并经营“某某易购官方旗舰店”。原告发现,被告二在其经营的网店当中,未经原告许可,大量销售侵害原告涉案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在网店介绍、商品图片中大量使用并突出展示侵权标识。被告在网店当中使用“记忆棉枕头芯沉睡慢回弹护颈椎助睡眠儿童亚朵酒店同款旗舰店1847”“全棉可水洗羽丝绒枕芯柔软枕头亚朵酒店同款家用护颈枕25”及“旗舰店亚朵同款星球枕枕头枕芯沉睡枕护颈枕助睡眠枕头旗”等商品标题。在公证购买后,原告取证到被告二邮寄的商品包裹内有枕头一个,无制造商信息,且快递面单上写有“亚朵双拼枕”字样。综上,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被告一、二辩称:1. 被诉侵权商品是枕头,与原告享有商标权的49867247号商标指定商品具有明显差异,不应认定为相同或类似商品,不构成商标侵权。2. 被诉侵权商品的详情页中明确标明自有品牌,“亚朵同款”的描述是指同种款式、平价替代,并非商标性...
  • 点击次数: 1000004
    2025 - 09 - 26
    作者:王辉 在员工严重失职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时,公司能否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解除劳动合同?公司解雇行为属于合法维权还是违法侵权?司法实践中,公司胜诉与败诉的案例皆不鲜见。下文就结合司法案例,从公司合法解除与违法解除两个视角剖析其中关键。一、实务案例◆案例1  合法解除 (参见(2022)京0105民初16489号判决书)原告张某与某顾问公司分别于2007年12月24日、2010年1月1日、2013年1月1日签订劳动合同,2015年3月1日张某与北京某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张某与上述案外公司签订劳动合同后均派遣至被告某公司工作。2021年1月1日原告与被告某公司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从事销售岗位。2021年3月26日,被告某公司以原告张某从事货品职务,因工作失误造成北京某零售部订货损失870件,价值375354元为由解除与张某签署的劳动合同。后张某向北京市朝阳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朝阳仲裁委作出京朝劳人仲字[2021]第18715号裁决书,驳回张某的全部仲裁请求。张某不服,诉至法院。被告某公司为证明其解雇行为合法提交了《员工违纪过失单》、邮件截屏、微信聊天记录截屏、损失明细表、《零售员工手册》、征求意见函、通知工会函。《员工违纪过失单》载明:“违纪人姓名:张某;违纪时间:2021年3月25日;违纪经过:工作失误导致某零售公司订货损失870件金额375354元。违反的规定条款:条款原文:丙类(严重)过失行为:由于管理不当、工作失误或玩忽职守或其他个人原因,造成人身伤害或公司财产损失人民币500元以上。”员工签字处显示张某姓名签字,落款日期为2021年3月26日。微信聊天记录截屏显示时间为“星期四12:40”的信息内容:“某某今天有补货,邮件转给你了,销售好款保证店铺两周周转,从开始到导完单告诉我用了多长时间。”张某回复:“好...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14029762号-1                                                                                                                                隐私政策   免责声明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