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本文作者:常春


1.  概述

近日,美国威斯康辛东区联邦地区法院判决中国家具制造商敏华控股(Man Wah Holdings Ltd., Inc.)侵犯了美国座椅配件制造商Raffel Systems, LLC(以下称“拉斐尔公司”)的包括多个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并因此判赔一亿美元[1]

本案中,原告拉斐尔公司主张了五项美国实用专利(等同于中国的发明专利)以及两项外观设计专利(等同于中国的外观设计),这五项专利分别请求保护1)用于座椅装置的带灯杯架;2)用于座椅装置的杯架装置;3)用于座椅装置的杯架装置;4)具有包括杯架装置的座椅装置的客车;以及5)包括杯托架装置的椅子。两项外观设计专利分别涉及的杯架的外形涉及以及开关的外形设计。

从专利的角度,仅拥有30位工程师的拉斐尔公司[2]依据一件基本专利申请按需构建不同权利范围的专利组合以对不同类型的潜在侵权人以及潜在侵权人的不同行为进行最大程度的维权的做法值得借鉴。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2.  拉斐尔公司的专利组合

首先,一件基础专利申请也能衍生出一个专利组合。经查阅不难发现,这五项美国实用专利其实都源自同一个基础专利申请,即拉斐尔公司于2006年4月25日提交的第11410547号美国实用申请,五项专利的提交时间和具体情况如下表1所示。

这五项专利分别指向不同的保护客体,即1)292’号专利,带灯的杯架,2)505’号和882’号专利,均指向杯架,3)968’号专利,指向具有带杯架的座椅的客车,以及4)603’号专利,指向带杯架的座椅。五个专利权利范围关系大致如下图1所示:

专利号

保护客体

类型

实际提交日

代表性附图

US7766293

座椅装置的带灯杯架

首次申请

2006/4/25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US8714505

座椅装置的杯架

继续申请

2014/1/10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US8973882

座椅装置的杯架

继续申请

2014/4/28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US10051968

具有座椅的客车

继续申请

2018/1/11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US10299603

包括杯架装置的座椅

继续申请

2018/7/10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表1 五项专利详情及代表图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图1 拉斐尔公司五项专利保护范围关系示意图

3.  专利组合的构建过程:

从专利申请递交以及申请获得授权的时间看,这件基础申请首先获得了关于带灯的杯架的技术方案的292’号专利保护。显然,拉斐尔公司此时并没有满足于仅仅是得到对带灯的杯架的保护结果,它注意到杯架的结构本身并不需要附加发光体的结构仍有望获得专利权,因此,拉斐尔公司在此后提交了涉及杯架结构本身的继续申请,并分别获得505’和882’两项专利。

在本案中,被告一直从原告处采购杯架生产座椅。在此过程中,原告注意到如果仅对杯架进行保护,则对于包括被告在内的使用杯架加工座椅的厂商而言,使用侵权杯架加工座椅的行为可能仅会被法院认为构成使用专利的侵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拉斐尔公司后续又提交了两件继续申请分别请求保护椅子和客车,并分别获得了968’和603号’两项专利,从而将被保护的客体从杯架延伸到了座椅和客车,这就覆盖了被告生产产品的类型,覆盖了被告制造、销售专利产品的行为。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图3 拉斐尔公司五项专利申请递交时间图

从拉斐尔公司的以上申请策略看出,其专利申请策略为带灯杯架产品以及其周边产品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专利组合,通过上述对五项专利形成的过程不难看出,专利组合的构建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可以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逐步发现自身技术方案对现有技术的贡献,并通过恰当利用专利制度中的继续申请制度而逐步完成的。这样在主张专利侵权时,就可以综合利用几项专利权针对被告的不同被控侵权行为打出组合拳,增加诉讼中认定侵权的概率并提高赔偿金的数额。

当然,应该看到,拉斐尔公司构建这样的专利组合也并非一帆风顺,本案在美国的同族专利申请存在一定数量的未授权,也就说拉斐尔公司的一些保护范围的尝试没有成功,其成功构建本案中的专利组合的付出精力和金钱和要比看上去的大得多。

4.  如何在中国构建这样的专利组合

是否可以在中国的专利法律框架下构建类似的专利组合呢?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善加利用分案申请制度,而且在撰写申请文件时要对专利产品的结构进行充分的拆分和组合,形成分层次的描述。

4.1 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中国专利体系中的分案申请制度是一种允许申请人在一件专利申请(以下称“母案”)的基础上,提交具有不同权利要求范围的其他专利申请(以下称“子案”)的制度。该制度对子案的最晚提交时间以及提交的内容有限制。例如子案最晚应该在母案完成授权手续或驳回生效前提出,子案的内容不能超出母案的内容等。分案申请制度允许如果申请人对母案的被批准授权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不满意,则可以提交其他保护范围的分案申请。这意味着如果母案一直在申请中,则可以无限制地提出子案作为分案申请,甚至于基于子案再提出分案申请(以下称“孙案”)以期获得对不同客体的不同技术方案的保护,如下图4所示。这种方式允许专利权人在维权时一方面更具灵活性,另一方面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赔偿。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价值一亿美金的启示

图4 母案在审中则可随意提出                图5 母案授权后则仅能依据分案通知书提出

现实中很多申请人有时更关注专利的授权速度,期望母案可能在很多时间内即获得授权。如果母案授权发证较早,则后续的子案、孙案的提出的灵活性则大大下降。这在情况下,根据专利法的规定,申请人不能随意的提出分案申请,仅可在子案不符合单一性要求的情况下,才能根据专利审查员发出的分案通知书在通知书给出的期限内提出孙案的分案申请,如上图5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能够提出多个分案申请或者多层级的分案申请需要有多层次的保护客体的专利申请文件做前提。下面将具体说明。

4.2 在原申请的范围内限定分案申请

分案申请可以要求与原申请不同的保护范围,但这个要求的保护范围不能超出原申请的范围。为了满足这样的条件,申请文件中需要记载了或者可以从申请文件中毫无疑义的推导出。例如,上面拉斐尔公司的五项专利构成的专利组合中保护的带灯的杯架和两种不同方案的不带灯的杯架,在中国的分案体系中,这需申请文件中有这些技术方案的明确记载或暗示。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需要记载带灯的杯架、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需要记载不带灯的杯架,这往往需要专利申请的说明书中有明确的递进描述层次,如果是有肉眼可识别结构的技术方案,例如机械、电子、材料类技术方案,则为每种类型的技术方案配以附图并加以描述则更容易体现这种层次。

如果没能在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时体现保护客体的层次,则在提出分案申请时可能会被认为缺乏相应的层次支持。

5.  来自专利律师的建议

1)    不同的专利保护客体指向不同的侵权行为实施者以及不同的侵权行为,为了使得授权的专利更加具有可执行性,申请人可以考虑利用中国的分案申请制度构建基于一件基础专利申请的专利组合。

2)    寻找有经验的专利律师或专利代理人形成有保护层次的专利申请文件,为后续的专利组合的构建提供灵活性。

 



[1] https://mp.weixin.qq.com/s/Jjg9jRS4hO0TtsVsJL7erw

[2] https://www.jsonline.com/story/news/2022/06/17/germantown-firm-wins-big-jury-trial-against-chinese-manufacturer/7653713001/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03 - 15
    作者:常春引言:外观设计侵权判定中的判断主体“一般消费者”的界定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有争论。例如,一些观点认为一般消费者应当局限于普通消费者群体,不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另一些观点认为一般消费者的界定应当根据产品的销售对象确定,也可能具有专业知识。近日,最高人民法院的判例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相关指引,明确了“如果产品的功能和用途决定了其只能被作为组装产品的部件使用,该组装产品的最终用户在正常使用组装产品的过程中无法观察到部件的外观设计,则一般消费者主要包括该部件的直接购买者、安装者。” 正文: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根据司法解释的规定,判断某产品是否侵犯一项外观设计专利权时,需要引入一般消费者这样的一个判断主体,根据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对是否构成侵权进行判断。当然,其他司法解释还规定了在考虑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时,还应当考虑设计空间,但本文暂不涉及设计空间对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影响。不同类别的产品的一般消费者的界定一般是不同的。相同的类别的产品的一般消费者的界定是否应该相同则存在着多种细分的情形。一般而言,只要体现外观设计的是终产品,或者虽然是终产品的部件,但在终产品中完全可见,或者虽然是终产品的部件,但该部件可以单独使用,在这些情形下,专利权人和被诉侵权人在一般消费者的界定往往不会出现较大分歧,因此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也可基本是可以确定的。而在此外的其他的情形中,例如外观设计专利的客体是某一终产品的一个部件,且该部件在终产品上仅部分可见,或者完全不可见时,则专利权人和被诉侵权人在一般消费者的定义上则可能存在较大分歧。原因在于,如果一般消费者针对该产品类别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则其可能会注意到一些细微的设计差别,而当其知识水平...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4 - 03 - 08
    作者:王辉彩礼作为我国婚嫁领域的传统习俗,由来已久。彩礼本是以缔结婚姻为目的,依据习俗由一方(主要指男方)及其亲属给付对方(主要指女方)及其亲属的财物,蕴含着对婚姻的美好祝福。然而,近年来越来越趋于走高的彩礼,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高价彩礼使得以感情为基础的婚姻底层逻辑发生了变化,使得婚姻变成了物质交换,充满了铜臭味,不仅给彩礼给付一方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且攀比彩礼助长了社会不良风气;高价彩礼成为某些人不劳而获的手段,甚至出现有组织、有预谋、重复骗婚的个人和组织,已涉嫌刑事犯罪;司法实践领域,返还彩礼的纠纷亦逐年递增。随着高价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高价彩礼不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被大众高度关注,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点名“高价彩礼”,足见党和国家对此问题的高度关注。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于2023年11月13日审议通过并于2024年2月1日起施行的《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无疑是正当时。那么,什么样的财物属于彩礼?离婚后要不要返还?且看下文分析探讨。一、什么样的财物属于彩礼(一)法律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  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中,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接收人等事实,认定彩礼范围。下列情形给付的财物,不属于彩礼:(一)一方在节日、生日等有特殊纪念意义时点给付的价值不大的礼物、礼金;(二)一方为表达或者增进感情的日常消费性支出;(三)其他价值不大的财物。”(二)司法实践男女双方从恋爱到登记结婚前的这段时间,常常会发生一方给付另一方财物的情况,其中有以缔结婚姻为目的的给付,有仅为表达爱意或增进感情的给付或日常消费性支出。那么,这其中哪些财物属于彩礼,哪些不属于彩礼呢?下边就以案例来看看司法实践中对于彩礼范围的认定。◆...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4 - 03 - 01
    作者:刘文娟许多申请人在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时往往倾向于提交黑白商标,而无论其商标在实际使用中是否会着色。申请人做出上述选择主要依据如下两点:第一,同等情况下,黑白注册商标保护范围要比指定颜色注册商标保护范围大;第二,在实际使用中,黑白注册商标可以任意改变颜色,而指定颜色商标不能修改颜色。 然而上述观点并没有法律依据,是长期存在的关于黑白商标与指定颜色商标的刻板印象及简单化理解。根据商标法的相关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可见,颜色组合本身是可以形成区别于文字或其他要素的显著特征的,甚至可以单独作为商标注册。如果黑白注册商标在实际使用时采用了不同颜色搭配的着色,实际上是在原注册商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其他的区别特征,有可能改变了原注册商标的显著特征,从而成为了另一件未注册的颜色商标。因此,黑白注册商标在实际使用中改变着色的,应当慎用注册标记。 另外,当黑白注册商标在注册满三年后遭遇他人提交商标不使用撤销申请时,如果实际使用证据中的商标为着色商标,则有可能会被质疑是对另一件商标的使用而并非对黑白注册商标的使用。具体情况需要根据注册商标本身的显著特征、着色商标搭配的显著程度等综合判断。但毫无疑问的,黑白注册商标在实际使用中进行着色的行为会增加商标被撤销的可能。 商标的保护范围应当以组成商标的各要素本身的区别特征以及申请人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确定。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黑白注册商标比指定颜色注册商标保护范围大、使用时更灵活的结论没有依据,还可能会给权利人造成损失。 一般情况下,对于黑白注册商标,在实际使用中整体改变为一种单一颜色进行使用的,上述风险会比较小;相反地,如果在实际使用中采用了两种以上的色彩搭配进行着色,则风...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02 - 02
    作者:曲淼引言:2023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新《公司法》,删除了2018年《公司法》中16个条文,实质性修改了112个条文。其中,新《公司法》对公司存续情况下是否应当赋予公司债权人对未届期出资股东的出资请求权这一焦点问题做出了回应,在“注册资本认缴制“转变为“有期限的认缴制”的大前提下,进一步放宽了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条件。 原《公司法》体系下的股东出资期限利益:原《公司法》规定公司注册资本认缴制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创业者的资金需求、减轻创业者的资金压力,从而达到鼓励创业、繁荣市场经济的目的。在这一体系下,股东享有出资期限利益,在公司章程规定的出资期限届满前,股东可以以其出资期限利益对抗公司及债权人。但是这一制度在赋予股东出资利益期限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在股东出资期限尚未届满,公司不具备清偿能力且又未申请破产的情况下,一些股东往往据此规避法院的强制执行。债权人无法依据现有规定主张未出资股东承担责任,其合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 在新《公司法》修订前,我国通过《企业破产法》、《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及《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等共同构建了股东出资加速到期制度。但将此制度的适用条件限定在公司解散或破产情况下。《九民纪要》虽回应了非破产清算期间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问题,增加了“执行不能但不破产”以及“公司恶意延长股东出资期限”两种股东出资加速到期制度的适用情形。但由于《九民纪要》本身并不具有法律的地位,仅具有引导司法实践的功能,不能作为裁判依据进行援引,仍需法官引用《公司法解释(二)》或其他规范进行扩张适用。且不同地域的法院、法官理解及应用尺度不同,导致了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制度仍存在缺少高位阶规范规制等问题。 新《公司法》对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制度的构建:将于202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公...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