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云游戏平台合规问题浅析

本文作者:王亭入


行业内,通常将2019年视为云游戏的元年,2020年,云游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离爆发仍然很远。但是作为5G技术最有可能落地的应用场景之一,云游戏显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目前国内外的游戏巨头都在加码云游戏,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法律问题的研判。

 

一、云游戏简单介绍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在云游戏的运行模式下,所有游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在客户端,用户的游戏设备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只需要基本的视频解压能力就可以了。这个解释高度专业化和抽象化,为了便于理解云游戏,本文用更加通俗地解释如下。在云游戏中,游戏内容提供商(比如索尼)、云游戏平台(比如网易云游戏平台)、用户(玩家)、流量提供商(比如移动,联通和电信)的角色不同。如果这些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的话,云游戏会是这样的模式:索尼专心提供各种游戏,网易云游戏平台专心搭建平台(简单理解为APP,实际上还可以是网站,电视客户端等),并把索尼的游戏预先安装在平台上,并且通过云平台自己的服务器就可以运行游戏,玩家不需要下载索尼的游戏,只需要在自己的终端上(主要是手机)下载网易云游戏平台的APP,登录APP后,可以从琳琅满目的各种游戏中,选择索尼的某款游戏,直接在玩家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操作索尼的游戏。

 

因此,云游戏平台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用户手机在不下载安装游戏的情况下,通过云平台就可以操作大型的游戏,云平台完成了对大型游戏的实质性计算和操作,用户仅仅是通过手机向云平台发送指令。简单说,用个破手机一样能玩大型游戏,而现在大多数游戏是需要下载到手机或者电脑的,对配置的要求很高。第二,云游戏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流量成本。 5G之前最大的障碍是传输速度,迟延过于严重用户体验差。实际上云游戏的技术十几年前就有了,但是限于迟延的问题无法解决,一直没有的发展起来,但是5G技术的出现则意味着云游戏发展的窗口期终于到来。当然,5G并不意味着云游戏马上就可以进入高速发展期,因为还有一个非常商业化的因素,即昂贵的流量对于平台是很大的负担。

 

云游戏中,各个参与者的盈利模式不同。对于云平台而言,主要是通过收取平台用户的时长费获利。用户如果想要操作平台内的游戏,首先要注册成为平台的用户,并且给自己的平台账户充值用于购买平台的使用时间。对于游戏内容提供商而言,利润主要来自于平台缴纳的许可费和用户在操作游戏时购买皮肤等道具的费用。对于流量提供商,利润自然是平台购买流量的费用。

 

二、云游戏平台相关法律问题

 

云游戏平台既可能是技术服务提供商,也可能是内容提供商。如果是技术服务提供商,可以按照通知-删除的规则处理,如果是内容提供商,则需要承担直接责任。 这种区分及相应的处理方式,在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规则,云游戏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假定云游戏平台是内容提供商,那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云游戏平台经过授权上线了游戏,第二种情况没有授权。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种情况:有授权

 

云游戏平台的合规需要重点关注:

 

1、数据合规

 

云游戏平台不可避免的要处理玩家的数据,包括玩家的云游戏平台用户名和密码,操作游戏的历史记录,充值记录,充值途径,以及登陆游戏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有,例如QQ号)等,这些是数据合规的重要内容。有些数据处理的授权可以通过游戏内容提供商直接获得,有些则需要单独征得玩家的同意。另外,游戏的社交化趋势也意味着对玩家数据的处理要格外谨慎。例如:云游戏平台可能会要求读取玩家A的手机通讯录,目的是为了识别通讯录中的好友BC是否是同一云平台的用户,从而帮助他们在平台内建立社交联系(简单说,成为游戏内的好友或联系人),那么云游戏平台对于通讯录中BC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的储存时间就要做到最小化,在读取了通讯录后理论上可以马上判断BC是不是平台的用户,如果不是,则需要立即删除或者匿名化BC的信息,而不得主动给他们发送营销短讯,或者继续存储该信息以期望BC在未来成为平台用户时再利用这部分信息。这个例子的处理规则,通过凌某诉抖音案件得到明确((2019) 0491 民初 6694 号,北京互联网法院)。

 

2、游戏合规

 

尽管游戏本身是否合法,包括是否具有许可证、是否侵犯第三人权益等首先是游戏内容提供商的责任,但是云平台对游戏本身可能的违法违规之处,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云游戏平台此时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即云游戏平台只有在明知或应知游戏存在违法违规情节,仍然予以上线的情况下,才会承担直接责任。例如游戏具有许可证是平台必须要核实的内容,不核实则需要承担直接责任。例如游戏内容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在接到权利人通知后仍不下线游戏的,则对侵权扩大的部分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平台要特别注意与游戏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合同。由于优质的游戏属于稀缺资源,游戏内容提供商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一般提供格式合同供分发渠道(包括云平台)签署,此时平台往往没有商业能力进行谈判以修改合同。因此,提醒云平台经营者的是,此时并不是只能“认命”,签署合同就一了百了,而是对于合同中没有涉及的条款,以及可能存在歧义的条款,要注意通过微信、电邮等方式巧妙地与游戏内容提供商进行沟通,留下证据。那么将来一旦发生争议,对于格式合同,合同法的明确规则是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按照不利于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解释。这个实战的技巧请云平台经营者务必注意,对于游戏内容提供商而言,也意味着内部培训自己员工的重要性,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不要跟分发渠道随便交流。

 

3、服务合规

 

无论是将云游戏平台与玩家之间的关系视为是许可和被许可的关系,还是一种服务合同,云游戏平台对玩家都负有直接的安全保障责任和质量责任,如果玩家的账户被盗,平台没有事先采取足够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保障,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赔偿玩家。如果平台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的登陆操作,相当于违约,也需要赔偿玩家。再比如,一个云游戏平台内具有丰富的游戏资源,因此吸引了大批的玩家充值消费。但是突然云游戏平台内的游戏资源急剧减少或者排行榜靠前的游戏突然下线,这样肯定会引起玩家的不满,要求退费。如果这种游戏资源的下降是因为游戏内容提供商导致的,平台可以按照违约追究游戏内容提供商的责任,那么尽量在合同中提前约定违约责任,比如把玩家退费作为计算损失的一部分,对平台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第二种情况:无授权

 

云游戏平台可能面临来自于游戏内容提供商的下述侵权指控:

 

1)         预装游戏,侵害计算机软件复制权(有时,权利人会就游戏中的美术元素、音乐元素和连续动态画面(类电作品)同时主张被侵权了复制权,但是参考广东高院2020年关于网络游戏的审判指引,如果可以实现游戏整体保护的,对元素保护一般不再支持)。

2)         在平台上推广游戏时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游戏的美术元素、音乐元素、以及短视频,构成对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和类电作品复制权和信网权的侵害。

3)         向玩家传送游戏的连续动态画面构成对类电作品的复制权和信网权的侵害(复制权一般会被信网权吸收,先有复制后有传播)。

4)         违反反法第二条的商业道德(平台相当于拦截了游戏内容提供商的用户,用户不用再下载安装游戏了,形成对游戏的实质替代,掠夺权利人的商业机会,利用游戏宣传自己的云游戏平台)。

5)         违反反法第六条,因为对于游戏和游戏元素的使用,可能误认为平台与游戏内容提供商之间具有合作关系等。

6)         违反反法第十二条,因为平台内的游戏如果不是游戏内容提供商提供,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无法充值的情况,相当于平台限制了游戏的功能。另外,游戏内容提供商一般会有风险控制机制,例如玩家通过平台的账号登陆平台后,在操作某个具体的游戏时,还要通过微信号登陆该游戏,由于微信会识别登陆的IP地址,此时会把云平台的IP地址(有时候还是动态的)识别为登陆地址,从而与用户登陆微信的常用地址不同,系统会识别为微信号存在风险(例如被盗取),进而冻结账号。另外,云游戏平台的流量消耗巨大,为了节省流量,对于游戏的画质往往会进行控制,这对游戏内容提供商而言,会降低游戏在玩家中的口碑,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7)         侵害商标权。云游戏平台难免会使用游戏的名称(往往同时也是注册商标)用于宣传推广,侵害游戏内容提供商的商标权。

 

在无授权的情况下,游戏往往会随时下线,此时云游戏平台对其用户相当于违约,也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用户因此提出退费,一般会得到支持。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19
    作者:刘艳玲中国商标法第48条规定了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认可的商品,帮助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在市场上建立起重要的联系。司法审判中区分商标性使用和非商标性使用非常重要,是否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主要看商标使用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非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非商业活动,其目的不是引导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如果属于描述性使用或指示性使用,也会被认为是商标的正当使用,不侵犯他人商标权。中国商标法第59条第1款列举了商标的描述性使用方式。指示性使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用于不侵权抗辩,这种使用需限定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因此称为指示性合理使用更确切。相对比地,美国商标法“Lanham Act”中也有商标正当使用的概念。美国商标法的正当使用原则包括描述性正当使用和指示性正当使用。在指示性正当使用中,可以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的商标,用于比较广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学术工作、模仿和批评和评论等目的。 下面展开讨论非商标性使用的情形,这有助于企业或个人初步了解自己对他人商标的使用是否会侵犯商标权。    非商标性使用-描述性使用  商标或服务提供者除标识自己的商标,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外,还会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型号或者生产者的名称等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从而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达到促销其商品或服务的目的。根据中国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例如,A公司在销售网页链接中使用“Dliziz椰子款”标识销售鞋类商品,其中,“Dliziz”是A公司的注册商标,而“椰子”标识是另一B公司...
  • 点击次数: 1000000
    2024 - 07 - 05
    作者:金涟伊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易手段。然而,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亟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未经商标注册人授权,在网络店铺名称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识的行为,现行的商标法并未对此提供明确的指导。相关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通常同时援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而不同法院在判决时所依据的法律也存在差异。 经检索相关判决书,我们发现法院判决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可类比于企业名称,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二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侵权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应认定为商标侵权。 2018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所持的观点即为第一种观点。在(2018)冀民429号判决书中,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的观点,即“……官方旗舰店的店铺名称属于一种企业(店铺)字号,而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于自己企业字号的行为,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八条‘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的规定吸纳,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侵害商标专用权的情形。” 故此,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裁判,维护了权利人的相关权益。 但更多判决倾向于第二种观点。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2020)京0102民初27860号判决中认为,被诉侵权店铺将商标使用于店铺名称、店铺内宣传、商品名称及商品图片等位置,此种使用系为标明商品来源,属于商标性使用,因此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022年义乌市人民法院在(2022)浙0782民初6308号判决中认为,“对于被告滔馨公司在其网店名称及网店LOGO中使用‘泉日记’字样的行为,并未经过原告的授...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06 - 28
    作者:张嘉畅 在对美贸易当中,商标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注册美国商标有利于商标在海关备案,有利于避免商标侵权,同时,经营亚马逊平台商家也需要注册美国商标从而进行亚马逊店铺的品牌备案。与中国商标法不同,美国商标制度更加注重商标在商业当中的实际使用。从申请到注册甚至续展,申请人在许多环节需要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使用证据,以确保商标有效。本文旨在整理美国商标申请注册需提交使用证据的关键环节,以便外贸企业快速了解,避免商标因错过提交使用证据时间而影响商标效力。 美国注册商标需要提供使用声明及证据的时间节点如下表: 一、申请阶段 美国商标申请的申请依据有五种:1. 根据商标法第 1(a) 条,在商业中使用商标;(2) 根据商标法第 1(b) 条,有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3) 根据商标法第 44(d) 条,基于在先提交的外国申请,要求优先权;(4) 根据商标法第 44(e) 条,拥有申请人原籍国的商标注册所有权;以及 (5) 根据商标法第 66(a) 条,将国际注册的保护延伸至美国。 当申请人选择商标法1(a)条款,即以实际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时,需要在申请的同时提交商标已使用声明,并在每个类别提交使用证据,说明申请人如何在商业经营当中使用该商标。 如果申请商标尚未在美国实际投入使用,申请人也可以选择以意图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此种方式提交申请时无需提交使用证据,但需要基于其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在商标经过实质审查被核准后的6个月内,申请人需要像1(a)申请一样提交使用声明,并且同时提交使用证据。用此种依据提交美国申请,有助于商标权利人在商业经营当中更早地进行商标申请,也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将商标投入使用。 其他申请依据通...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6 - 21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19年1月,B公司作为承包人,与发包人A公司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B公司承包A公司发包的某项目工程施工。合同对工期、总价款、工程款的结算和支付、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诸多事项进行了详细约定。自然人C某在项目所在地多年承包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施工能力及经济实力。C某欲承包该项工程,找到B公司,请求B公司将该项工程全部转包给C某施工,B公司同意以“内部承包”的方式将该项工程转包。随后,C某委托自然人D某与B公司签订了《施工项目内部管理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约定C某安排D某作为该工程项目负责人具体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及劳务队均由C某聘用,前期垫资均由C某通过财务人员支出。但C某因有其他工程项目需要亲自管理,极少到该工程施工现场,更没有和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D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则常与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在精心组织下,该项目工程在工期内顺利完工,并于2020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合格,依法在当地建设管理中心备案。2021年11月,发包人A公司委托第三方对该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结算审核。经审核,结算造价为人民币850万余元。2023年5月,因尚有285万余元的工程款长时间未支付,且多次主张权利未果的情况下,C某以实际施工人名义,作为原告,将A公司和B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一纸诉状诉至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B公司为推卸责任,主张C某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实际施工人应是D某和C某,并安排其财务人员及D某出庭作证。财务人员证明其一直和D某对接联系,并未见过C某,D某是实际施工人。D某本人则出庭作证,陈述自己和C某合伙,享有15%合伙份额,是共同的实际施工人,D某无权单独提起诉讼。但C某同时表示自己从未投入资金,亦未有书面合伙协议证实。【争议焦点】本案在工程价款、质量等其他问...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