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在我国,搜索引擎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就是在搜索页面中嵌入广告,因此诞生了竞价排名广告这一业务。竞价排名广告是指:广告主通过付费购买特定关键字的行为,使得网络用户通过搜索引擎进行关键字搜索时,搜索结果网页的特定位置将展示广告主自行编辑的信息,且具体展示位置与广告主的付费行为存在关联性。

       虽然搜索引擎在搜索结果页面中可以放置广告,但是面对部分厂商混淆广告和搜索结果的做法,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利用互联网发布、发送广告,不得影响用户正常使用网络。在互联网页面以弹出等形式发布的广告,应当显著标明关闭标志,确保一键关闭。同时,我国20169月开始施行《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其中第七条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付费搜索广告应当与自然搜索结果明显区分。”

       此后,各搜索引擎虽然开始将竞价排名的广告进行了标注,但各家整改的做法在一开始却不一致。有的确实在搜索结果内容中标明了广告,但是诸如百度、360搜索等悄悄地将其官方网站上曾经标注的“广告投放”“百度广告投放”等字样删改,代之于“百度推广”“搜索推广”等字样,并且十分不明显,标识使用了与链接一样的颜色且放在链接最后面,使之与链接混为一体,仍然难以识别出自然搜索结果与广告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1

为此,工商总局在《暂行办法》生效前,在公开渠道曾明确回复“互联网广告不可改用‘推广’一词,而要使用‘广告’字样”。至此,在广告标识的字样上才使各大搜索引擎归于统一。

       然而,面对《暂行办法》中的“可识别性”要求,各大搜索引擎仍然采取打一鞭走一步的态度。在没有监管明确要求的情况下,搜索引擎采用淡化广告字体颜色、将广告标识放在链接最后、将广告标识的颜色与背景色设为极难辨识的颜色等手段,致使消费者在使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仍然难以区分自然搜索结果与广告。

       而国内搜索引擎的这些手段,早在2013年在美国联邦公平贸易委员会(FTC)中就已经明确禁止了。FTC2013年致信大部分搜索引擎,要求他们利用颜色、文字等手段,明显区分搜索结果和广告。

       收到要求的是美国搜索流量较大的近20个搜索引擎,其中包括谷歌(微博)、雅虎、必应、AOLAsk.comBlekkoDuckDuckGo等。

       FTC提供了区分广告和搜索结果的指引性要求。该委员会指出,传统上搜索引擎区分广告和搜索结果的方式,对于网民不够明显,因此需要用标签、颜色等手段,再做更明显的区别。

       这一问题很早就引起了FTC的注意,在2002年的一份评估文件中,FTC就指出,如果不作出明显区分,消费者可能面临被搜索广告所欺骗。

       根据FTC提出的要求,除了用颜色对广告加以区分之外,还必须用文本标签和清楚的语言表明这个链接是广告,而且文本标签必须足够大,必须放在搜索结果附近、网民容易看到的位置。

       因此,结合美国FTC对谷歌等搜索引擎提出的指引,结合国内搜索引擎市场以及我国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情况,笔者认为,讨论我国搜索引擎广告 “可识别性”要求,应当从搜索结果中广告的数量、广告的位置、广告的字样以及广告区域的背景框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广告的数量和位置

1、广告的数量

       以关键词“SSL证书为例,百度搜索“SSL证书第一页,14条搜索结果,广告占据了5条。第二页,15条搜索结果,广告占了5条,并且除了首部的3条之外,还在搜索结果之中的第6、第9条中出现。同样的,搜狗与360搜索出现的广告条数在10-15条之间。需要指出的是,由于“SSL证书”是一种可以进行商业交易的标的,因而从事该交易的主体也更多,所以广告的数量也会更多多。对于一些通用的词汇例如文学常用词汇,出现广告的概率较小,广告的数量也就较少。

2、广告的位置

       对于一般公众而言,在广告数量较多的情况中,广告的位置与自然搜索结果过于靠近,会增加消费者看到广告内容并将其与相关自然搜索结果关联的可能性。并且百度的这种将广告插入进自然搜索结果之间的做法,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不易察觉,一般公众在浏览搜索结果时很容易就产生混淆。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2 隐藏在搜索结果中的广告

       并且,这种情况在移动设备上也会带来额外的问题,因为在标准台式电脑的同一屏幕上显示的信息,在移动屏幕上可能需要大量的垂直和水平滚动操作。而广告数量繁多,以及位置的不固定,会对消费者搜索体验产生严重影响,因为如果消费者滚动页面的频率或者方向不对,可能会错过重要的合格搜索结果,从而造成被误导。

3、小结

       因此,当搜索引擎将广告放在消费者可能不得不滚动才能略过的地方时,应该使用文字或视觉提示来鼓励消费者滚动略过,例如将搜索广告放在搜索结果页面的最右侧进行展示。并且,对于会出现广告数量较多的关键词,应严格控制广告位置的排列,不能采用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混排”、一页结果中广告数量超过自然搜索结果数量等方式,加重用户对广告的识别难度。

二、广告区域背景框和广告的字样

1、广告区域背景框:

       以百度为例,在最开始时,百度虽然没有使用广告二字,但是以不同的背景框和颜色标明了广告的区域(见图3),与自然搜索结果进行区分。但是现在百度虽然已经使用了广告二字,但广告区域的不同颜色的背景框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面积更大、更难区分的广告区域,且没有与自然搜索结果区分,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用户的混淆。360搜索、搜狗与百度一样,不再赘述。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3

 

       bing国内版虽然将广告区域与自然搜索结果用背景框进行了区分,但背景颜色仍然较浅,对于年龄较大的用户而言,需要更大的精力进行辨别。bing国内版比较好的一点是,将广告集中放在页面最上部和最下部,并没有国内搜索引擎在自然搜索结果中插入广告的做法,总体上体验较好,基本可以符合可识别性的要求。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4

国外搜索引擎Aol.使用了通过非常明显的不同颜色的背景框将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进行了区分,一般公众可以轻易地通过不同颜色的背景框将广告与自然搜索结果进行区分,为用户节省了时间,能够体现“可识别性”的要求。

2广告二字的字样:

       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样,标明广告的字样其实是经历了一个转变的。然而,虽然现在各搜索引擎已经将竞价排名的结果统一都标识为广告二字了,但是仍然在字体、颜色、排布上做文章,致使用户在区分搜索结果和广告时产生混淆。

       首先,在字体格式上,为了遵循VIVisual Identity)规范,百度采用的是蓝色字体,但却不是百度LOGO中的深蓝色,而是采用浅蓝色,并且字体未加粗,使用的是纤细格式,字体大小也远远小于广告的标题字体;而360搜索、搜狗搜索和bing搜索国内版也采用的是颜色非常浅的浅色系字体,也未加粗,也是纤细格式,字体大小也远小于广告的标题字体,不同的是,这几家将广告二字以同颜色、同粗细的方框框起来,似乎想起到强调、提醒用户广告的作用。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5百度的搜索结果页面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6搜狗的搜索结果页面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7 360搜索的搜索结果页面

如果关注一下国外的搜索引擎如谷歌,会发现谷歌是以加粗、黑色字体显著表明了广告二字,并且严格区分与搜索标题的字体样式。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8

另一个国外搜索引擎AOL.广告字体的提示方面做的不如谷歌,其字体没有与广告内容的标题以及主体内容进行区分,难以关注到具体的文字。但其着重加深了广告区域的背景框颜色,以区分广告和自然搜索结果,上文已有介绍,本处不再赘述。

浅析搜索引擎竞价排名广告的“可识别性”

9 Aol.搜索结果界面

       其次,广告字样位置方面。如上面几张图示,国内搜索引擎普遍将广告字样放在单个广告结果的最后面,且是在链接的最后面。用户在进入详细的搜索页面后,首先看到的是与搜素关键词相关的广告标题,然后是广告的主体内容,其次是广告的链接,最后才是提示用户的广告字样。按照一般普通公众的使用习惯和阅读习惯而言,其注意力首先关注的是搜索结果的相关性,其次才是判断是否需要购买广告的商品。并且一般公众使用搜索引擎的第一目的也是检索相关关键词的页面,而不是通过搜索引擎检索出广告后,再进入广告页面进行购买(这种需求一般是由电商网站来实现,而不是搜索引擎),因而不希望广告对其注意力有所打扰。另一方面,一般公众愿意点击搜索引擎中的广告通常是浏览完毕自然搜索结果之后,基于兴趣或好奇才会进行的操作,而百度等搜索引擎并没有一开始就将提示广告的字样放在最前面,没有让用户轻易地“识别”出广告,导致用户误认为该结果与其期望的搜索结果是一致的,从而导致用户阅读完单个搜索结果后发现是广告,不得不重新寻找正确的内容浏览,浪费了用户宝贵的注意力时间,影响了用户的体验。

       反观谷歌、Aol.等国外搜索引擎,则是将明显的广告字样放在最前面,一开始就以明显的、“可识别”的方式告知用户广告内容,让用户自行判断是否有购买广告商品的需求,无需读完完整结果后再进行判断,节省了用户的时间。

 

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搜索引擎服务商应当严查自身是否符合《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对广告“可识别性”的要求,而不应采取“打擦边球”的态度和行为,加大普通网民对广告识别的难度。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19
    作者:刘艳玲中国商标法第48条规定了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认可的商品,帮助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在市场上建立起重要的联系。司法审判中区分商标性使用和非商标性使用非常重要,是否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主要看商标使用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非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非商业活动,其目的不是引导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如果属于描述性使用或指示性使用,也会被认为是商标的正当使用,不侵犯他人商标权。中国商标法第59条第1款列举了商标的描述性使用方式。指示性使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用于不侵权抗辩,这种使用需限定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因此称为指示性合理使用更确切。相对比地,美国商标法“Lanham Act”中也有商标正当使用的概念。美国商标法的正当使用原则包括描述性正当使用和指示性正当使用。在指示性正当使用中,可以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的商标,用于比较广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学术工作、模仿和批评和评论等目的。 下面展开讨论非商标性使用的情形,这有助于企业或个人初步了解自己对他人商标的使用是否会侵犯商标权。    非商标性使用-描述性使用  商标或服务提供者除标识自己的商标,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外,还会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型号或者生产者的名称等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从而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达到促销其商品或服务的目的。根据中国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例如,A公司在销售网页链接中使用“Dliziz椰子款”标识销售鞋类商品,其中,“Dliziz”是A公司的注册商标,而“椰子”标识是另一B公司...
  • 点击次数: 1000000
    2024 - 07 - 05
    作者:金涟伊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易手段。然而,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亟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未经商标注册人授权,在网络店铺名称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识的行为,现行的商标法并未对此提供明确的指导。相关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通常同时援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而不同法院在判决时所依据的法律也存在差异。 经检索相关判决书,我们发现法院判决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可类比于企业名称,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二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侵权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应认定为商标侵权。 2018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所持的观点即为第一种观点。在(2018)冀民429号判决书中,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的观点,即“……官方旗舰店的店铺名称属于一种企业(店铺)字号,而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于自己企业字号的行为,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八条‘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的规定吸纳,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侵害商标专用权的情形。” 故此,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裁判,维护了权利人的相关权益。 但更多判决倾向于第二种观点。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2020)京0102民初27860号判决中认为,被诉侵权店铺将商标使用于店铺名称、店铺内宣传、商品名称及商品图片等位置,此种使用系为标明商品来源,属于商标性使用,因此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022年义乌市人民法院在(2022)浙0782民初6308号判决中认为,“对于被告滔馨公司在其网店名称及网店LOGO中使用‘泉日记’字样的行为,并未经过原告的授...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06 - 28
    作者:张嘉畅 在对美贸易当中,商标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注册美国商标有利于商标在海关备案,有利于避免商标侵权,同时,经营亚马逊平台商家也需要注册美国商标从而进行亚马逊店铺的品牌备案。与中国商标法不同,美国商标制度更加注重商标在商业当中的实际使用。从申请到注册甚至续展,申请人在许多环节需要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使用证据,以确保商标有效。本文旨在整理美国商标申请注册需提交使用证据的关键环节,以便外贸企业快速了解,避免商标因错过提交使用证据时间而影响商标效力。 美国注册商标需要提供使用声明及证据的时间节点如下表: 一、申请阶段 美国商标申请的申请依据有五种:1. 根据商标法第 1(a) 条,在商业中使用商标;(2) 根据商标法第 1(b) 条,有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3) 根据商标法第 44(d) 条,基于在先提交的外国申请,要求优先权;(4) 根据商标法第 44(e) 条,拥有申请人原籍国的商标注册所有权;以及 (5) 根据商标法第 66(a) 条,将国际注册的保护延伸至美国。 当申请人选择商标法1(a)条款,即以实际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时,需要在申请的同时提交商标已使用声明,并在每个类别提交使用证据,说明申请人如何在商业经营当中使用该商标。 如果申请商标尚未在美国实际投入使用,申请人也可以选择以意图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此种方式提交申请时无需提交使用证据,但需要基于其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在商标经过实质审查被核准后的6个月内,申请人需要像1(a)申请一样提交使用声明,并且同时提交使用证据。用此种依据提交美国申请,有助于商标权利人在商业经营当中更早地进行商标申请,也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将商标投入使用。 其他申请依据通...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6 - 21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19年1月,B公司作为承包人,与发包人A公司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B公司承包A公司发包的某项目工程施工。合同对工期、总价款、工程款的结算和支付、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诸多事项进行了详细约定。自然人C某在项目所在地多年承包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施工能力及经济实力。C某欲承包该项工程,找到B公司,请求B公司将该项工程全部转包给C某施工,B公司同意以“内部承包”的方式将该项工程转包。随后,C某委托自然人D某与B公司签订了《施工项目内部管理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约定C某安排D某作为该工程项目负责人具体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及劳务队均由C某聘用,前期垫资均由C某通过财务人员支出。但C某因有其他工程项目需要亲自管理,极少到该工程施工现场,更没有和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D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则常与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在精心组织下,该项目工程在工期内顺利完工,并于2020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合格,依法在当地建设管理中心备案。2021年11月,发包人A公司委托第三方对该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结算审核。经审核,结算造价为人民币850万余元。2023年5月,因尚有285万余元的工程款长时间未支付,且多次主张权利未果的情况下,C某以实际施工人名义,作为原告,将A公司和B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一纸诉状诉至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B公司为推卸责任,主张C某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实际施工人应是D某和C某,并安排其财务人员及D某出庭作证。财务人员证明其一直和D某对接联系,并未见过C某,D某是实际施工人。D某本人则出庭作证,陈述自己和C某合伙,享有15%合伙份额,是共同的实际施工人,D某无权单独提起诉讼。但C某同时表示自己从未投入资金,亦未有书面合伙协议证实。【争议焦点】本案在工程价款、质量等其他问...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