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律师办案手记|办理一起案件,收获多种经验

本文作者:陈巴特

律师代理诉讼,自然渴望公正的胜诉,最终取得令当事人满意的结果。没有一个诉讼律师不为此而努力。当然,对律师本人而言,通过办理案件,其收获成就感和办案经验,也不言而喻。笔者去年在北京朝阳法院成功办理了一起合同纠纷诉讼案件,涉及多个焦点问题。由于庭前准备充分,法庭采纳了笔者针对这些焦点问题的全部代理意见,案件取得完胜的结果。在此和读者朋友们分享。

案情简介

2017年9月,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案件被告,以下简称“A公司”)中标西北某市关于文旅推广的政府采购项目。由于实力有限,其与实力较强的北京同类企业B公司(案件原告,委托人)合作,商定A公司委托B 公司承办该项目中“文旅特色小镇创新高峰论坛”分项,负责分项的策划、组织及落地执行;合同金额80万元,预付40万元,待活动结束、项目主办方最终结算并向A公司支付后,A公司再向B公司支付余款40万元;违约方承担守约方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双方同时商定了合同的其他具体内容。

随后第二天,B公司根据商定的合同内容,拟定并打印了书面合同,加盖公章,安排职员将此书面合同带至A公司,请A公司盖章。但不巧的是,A公司负责盖章的人正好外出办事,一时无法盖章。由于双方在此前的合作中建立了一定的信任关系,B公司职员也因需要办理其他事情而不愿长时间等待,便将只盖有B公司公章的两份书面合同留置A公司,告知盖好A公司公章后快递回B 公司。合同盖章的事就此搁置。

A公司在项目实施前如约向B公司支付了预付款40万元。B公司亦成功完成了分项的策划、组织及落地执行工作,完全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后A公司迟迟未向B公司支付余款。为此,B公司法定代表人于某亲自找到A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某,周某向于某出具了《说明和承诺》,确认双方公司签订了合作合同;B公司完全履行了合同义务;余款40万元未支付是因为项目主办方未向A公司支付等。

至2019年底,A公司仍未支付余款给B公司,为此成诉。

法院判决

判决A公司向B公司支付合同款40万元,并以此为基数,按照合同约定的每日万分之五的标准向B公司支付逾期付款违约金;A公司向B公司支付合理的律师费3万元。

争议焦点

法庭在审理本案过程中,根据双方提交的证据及法庭陈述,总结了以下几个焦点问题:

(一)A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某签署《说明和承诺》的行为,是否代表了A公司的行为?

(二)B公司提交的只加盖有B公司公章的合同,是否可以作为认定包括合同具体内容在内的本案事实的依据?

(三)B公司主张的违约金和因委托律师办理本案而支出的律师费,是否应获得支持?

(四)A公司以项目主办方未向其支付尾款为由进行抗辩,是否成立?

代理意见

(一)周某的行为是职务行为,其签署《说明和承诺》的法律后果应当由A公司承担。

公司法定代表人的行为通常分两种:职务行为和非职务行为。如果法定代表人以公司名义从事职务行为,则构成代表行为,该行为的一切后果都有公司承担。反之,如果其以个人名义从事某种行为,则属于非代表行为,即个人行为,该行为的后果与公司无关,完全由其个人承担责任。区分职务行为还是非职务行为(个人行为),要看其行为是否基于公司或法律的授权,是否是否对外产生可信赖的代表行为,获益归属于个人还是公司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本案中,周某系A公司法定代表人,其代表职权来自法律的明确授权,故不另需法人的授权委托书。B公司法定代表人于某之所以找周某商谈,一方面是因为周某对B公司能产生可信赖的代表行为。另一方面,双方商谈的是A公司欠付B公司合同尾款事宜,《说明和承诺》的全部内容亦都针对双方公司之间的业务。根据我国《民法总则》(注:去年《民法典》尚未实施)第六十一条“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章程的规定,代表法人从事民事活动的负责人,为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法人名义从事的民事活动,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受”之规定,周某签署说明和承诺》,是职务行为,代表了A公司,其的法律后果,应当由A公司承担

(二)只加盖有B公司公章的合同,应当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

尽管B公司提交的合同没有加盖A公司公章,但是,周某在说明和承诺》中,明确说明双方签订有书面《合作合同》,因此,A公司对合同内容负有举证义务。因A公司未提交书面合同证明,应当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责任。并且,B公司提交的收款凭证及履行合同的证据等,与没有加盖A公司公章的合同内容完全相符。因此,B公司提交的没有加盖A公司公章的《合作合同》,真实无误,应当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

(三)A公司应当依照约定向B公司支付违约金,应当承担B公司因委托律师办理本案而支出的律师费。

如前所述,《合作合同》应当作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合作合同》对逾期付款违约金以及守约方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应当由违约方承担,有明确的约定。并且,约定的违约金标准并非过高,律师费亦符合北京市通常标准,符合北京市关于律师费的政府指导价标准。因此,A公司应当向B公司支付违约金和B公司支出的律师费。

(四)A公司以项目主办方未向其支付尾款为由进行抗辩,不能成立。

《合作合同》的确有关于合同尾款支付的“背靠背条款”约定。理论上,“背靠背条款”的约定,属于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因此应依据《合同法》(注:去年《民法典》尚未实施)第45条来审查付款条件是否成就。根据该条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背靠背条款”的约定,仅为诚实信用履约状态下的理想进度。如完全依据该条款,将使B公司处于长期等待涉案付款条件不确定能否成就的风险中,不仅超出了B公司对于项目主办方付款进度的合理知悉以及掌控范围,也违反了合同法的公平原则及立法精神。A公司一直仅以其所称的沟通协商等方式主张债权的客观行为,始终未能使其在合理期限内实现实质性的权利主张效果,体现出其对于本案约定付款条件持续处于不成就状态的主观放任,属于对本案付款条件的消极阻止。综合以上考量因素,根据《合同法》第45条的规定,本案的付款条件已经成就。因此,A公司以项目主办方未向其支付尾款为由进行抗辩,不能成立,其应当向B公司支付合同余款。

律师建议

1、尽管本案中A公司未加盖公章的合同得到了法庭的认定,但也是建立在B公司提交了其他证据、尤其是后来A公司法定代表人签署的《说明和承诺》能够佐证的基础上。基于合同管理的考虑,同时为了避免在将来可能存在的诉讼中承担败诉风险,律师建议:企业之间在经济往来中,达成一致意见后,双方最好在同一时间在书面合同上加盖公章。确实无法做到,也绝不可基于脆弱的信任关系,将己方已盖好公章的书面合同留存到对方处等待对方盖章寄回。

2、双方在协商、签订合同时,合同内容最好包含“守约方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支出的合理费用,应当由违约方承担”之类的内容。一方面,该条款可以促使双方守约。另一方面,一旦有一方违约,守约方需要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其支出的律师费、差旅费、办案费等合理费用,都可得到法庭支持。守约方大大降低甚至完全不需承担不必要的维权成本。

3、“背靠背条款”通常见于建设工程合同中,但随着市场经济越来越活跃,该条款已见于各类经济合同中。付款方如果考虑将来可能会在诉讼中利用该条款进行有效抗辩,就必须在拟定该条款时做到:(1)整个合同合法有效,不存在无效的事由,避免因合同无效导致该条款无效;(2)条款内容明确具体,避免因约定不清被法院认定约定不明而不予适用;(3)对该条款作明显标识,充分提醒对方注意,避免被法院认定为未作提示的格式条款,从而认定该条款无效。在产生问题后必须做到:(4)付款方应积极向其上家主张权利,最好通过法律途径主张,并保留好相关证据,避免被法院认定为怠于行使权利、不正当的阻止条件成就、视为条件已成就的风险。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999999
    2024 - 09 - 13
    作者:金涟伊为确保药品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设立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溯源制度等配套制度,同时,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行为,国家依法予以处罚,确保落实药品安全。处罚手段中,“没收违法所得”是最常见的处罚方式。 实践中,药品案件的违法所得应当如何确定? 对于该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2007年2月8日作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违法所得”问题的批复》(国食药监法[2007]74号),批复称,一般情况下,《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的“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的全部经营收入”。《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七条(对应2019年修订后的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的“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中收取的费用”。《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对应2019年修订后的第七十五条)规定的“违法所得”是指“售出价格与购入价格的差价”。 如参考以上批复,对于药品案件的违法所得可以有两种计算方式。第一种即以全额计算。此种计算方式可称之为“全额说”,是将违法所得等同为涉案产品的销售收入,计算违法所得时不扣除合法成本或税收。此种计算方式带有惩罚性,当事人应当承担超过其获利的处罚责任,其投入成本越高,惩罚性越明显。 第二种是对于《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五条的情况,即“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此种情况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无主观违法恶意,适用惩罚性处罚手段显失公平,因此违法所得以售出价格与购入价格的差价进行计算。 此外,不论以何种方式计算违法所得,都应当排除应退赔的部分。行政处罚法第...
  • 点击次数: 1000010
    2024 - 08 - 30
    作者:陈巴特朋友张先生今年年初入职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技术主管一职,因工作需要,常常受公司安排出差,而且通常在周末夜间乘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卧铺,出差时间也通常连续长达十天半月,期间必然经过双休日,有时甚至经过法定节假日。但是,公司从未向其支付加班工资。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始终认为,被安排到外地出差的在途时间,以及双休日仍出差在外,属于自己的时间却不能由自己支配,因此应视为加班。近日,张先生约我“喝茶”,我义务为其解答后,张先生释然,果断放弃了申请仲裁的计划。张先生的疑虑,或许正是很多劳动者困扰的问题。那么,当出差遇到休息日,究竟算不算加班呢?一、加班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按照用人单位的安排进行的工作。包括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双休日或国家法定假期期间工作。认定加班需要有特定的工作内容为支撑。对加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加班司空见惯,已然形成“加班文化”。适当的加班,对用人单位的经营发展及劳动者收入的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超时加班与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不相符,与国家提倡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也脱节。如果劳动者加班后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则其合法权益将会受到侵害,用人单位也违反了法律规定。 二、休息日出差在途,算不算加班?加班的本质是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进行额外的工作,需要以特定的工作作为内容支撑,并非单纯的时间经过。出差在路上的时间,主要是乘坐交通工具,如同正常上下班在路上的耗时,都是为下一步工作而进行准备的时间。期间劳动者如未实际进行工作任务的执行,也没有产生具体的工作成果,仅有时间的消逝,则并不满足加班的这一认定条件。况且,出差在途期间,劳动者虽然不能自由支配时间,但仍可以照常休息,如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可以休息或从事个人活动,...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4 - 08 - 23
    作者:常春引言实用新型专利作为专利权的一种重要类型,主要保护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而不涉及工艺或方法。然而,在实际的专利申请和审查实践中,部分实用新型专利的权利要求中引入了方法特征。这种现象引发了学术界和实务界对其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讨论。本文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和法律规定,探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是否可以引入方法特征,并对这种引入是否符合专利法的保护范围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立法初衷进行详细探讨。一、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及方法特征的引入现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条规定,“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是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不同于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不保护制造方法、使用方法等工艺过程。这一限定决定了实用新型专利在权利要求撰写时,通常不会涉及方法特征。然而,在实际申请中,一些申请人为了强调产品的创新性,往往在权利要求中加入方法特征,试图通过这些特征对产品形状或构造的创新性进行补充说明。这种情况尤其在涉及产品制造工艺与产品构造密切相关的领域较为常见。二、引入方法特征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分析尽管方法特征不属于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客体,但在权利要求中引入方法特征并非完全无效。关键在于方法特征是否会对产品的形状、构造产生影响。如果该方法特征能够使产品具有特定的形状、构造,则在新颖性、创造性判断中,这些特征仍然可以对权利保护范围起到限定作用。例如,(2019)最高法知行终133号案。该案件涉及一种建筑构件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利要求中包含了生产该建筑构件的方法特征。最高人民法院在审理时指出,虽然实用新型专利可以包含方法特征,但这些特征必须对产品的最终形状、构造产生直接影响,才能在专利保护范围内予以考虑。如果方法特征只是工艺流程的一部分,而未对产品本身的形状、构造产生实质性影响,则这些特征应当被排除在新颖性和创造性判断之外。再例如,(2017)最高...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8 - 16
    作者:王辉近年来,随着竞业限制案件数量逐年递增,竞业限制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而实务中又颇多争议。下文就对竞业限制领域常见问题以“一问一答”形式进行归纳、提炼,望能对无论是企业还是打工人有所助益。一、什么是竞业限制?  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对竞业限制有明确定义。但具体来说,基本可以归纳为: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和知悉本单位商业秘密或其他对本单位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劳动者约定在与该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或自行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及第二十四条。二、用人单位可以与哪些人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实践中,用人单位应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及劳动者任职情况与那些确实或有条件知悉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人员签署竞业限制协议,而不应盲目与所有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徒增用工成本。三、竞业限制的期限可以随意约定吗?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之规定,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约定,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即可。其中,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超出两年的期限部分无效。四、竞业限制的经济补偿标准是多少?有约定从约定。如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或者单独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补偿金标准的,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若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具体法律依据详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以...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