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当出差遇到休息日,你加班了吗?

作者:陈巴特


朋友张先生今年年初入职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技术主管一职,因工作需要,常常受公司安排出差,而且通常在周末夜间乘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卧铺,出差时间也通常连续长达十天半月,期间必然经过双休日,有时甚至经过法定节假日。但是,公司从未向其支付加班工资。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始终认为,被安排到外地出差的在途时间,以及双休日仍出差在外,属于自己的时间却不能由自己支配,因此应视为加班。近日,张先生约我“喝茶”,我义务为其解答后,张先生释然,果断放弃了申请仲裁的计划。

张先生的疑虑,或许正是很多劳动者困扰的问题。

那么,当出差遇到休息日,究竟算不算加班呢?

一、加班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按照用人单位的安排进行的工作。包括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双休日国家法定假期期间工作。认定加班需要有特定的工作内容为支撑。对加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加班司空见惯,已然形成“加班文化”。适当的加班,对用人单位的经营发展及劳动者收入的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超时加班与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不相符,与国家提倡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也脱节。如果劳动者加班后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则其合法权益将会受到侵害,用人单位也违反了法律规定。 

二、休息日出差在途,算不算加班?

加班的本质是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进行额外的工作,需要以特定的工作作为内容支撑,并非单纯的时间经过。

出差在路上的时间,主要是乘坐交通工具,如同正常上下班在路上的耗时,都是为下一步工作而进行准备的时间。期间劳动者如未实际进行工作任务的执行,也没有产生具体的工作成果,仅有时间的消逝,则并不满足加班的这一认定条件。

况且,出差在途期间,劳动者虽然不能自由支配时间,但仍可以照常休息,如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可以休息或从事个人活动,乘坐火车卧铺还可以“躺平”休息

因此,出差在途,一般而言,因缺乏特定的工作内容而无法被认定为加班。

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具体情况也要具体分析、对待。

比如,我们经常在火车、高铁或者飞机上遇到,个别所谓的职场精英一落座便掏出笔记本电脑,然后噼里啪啦,或写个方案,或画个设计图,甚至搞个视频会议。这种情况下,如有证据证明确实进行了实际工作且有必要性合理性,通常也可以认定这个在途时间中的工作为加班。

这里强调必要性和合理性,简单的比较便一目了然。比如在出差的路上,用人单位突然来电,要求劳动者短时间内写一份新的方案,或者对原有方案进行修改完善,这个在途期间的工作,显然是必要的合理的,工作时间计入加班时间也毫无疑问。

但是,如果这个方案明明早已通过了用人单位的审批,使用现有方案足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标,无需再修改,但劳动者偏偏想把方案搞得更加完美,从而在途中进行修改,则显然是缺乏必要性的。再比如,如果这个方案,在劳动者出差出发之前就应当完成,但劳动者偏偏拖到交通工具上完成,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这种在途期间所谓的工作,缺乏必要性、合理性的,也难以被认定为加班。

休息日出差在途,与工作日的休息时间出差在途,是同样的道理。

朋友张先生为完成外地工作任务而出差,虽然在途时间其不能自由支配,但 其在途时间并无实际工作内容,且张先生乘坐夜间火车卧铺,按照常理其可以休息,故其综合实际情况考虑,其出差在途时间不太可能认定为加班时间,打消仲裁申请的想法是明智之举。

三、出差期间适逢休息日,是否算加班?

连续较长时间出差在外,必然要经过休息日。这个休息日是否算作加班时间,同样根据加班的本质和实际情况来认定。

若劳动者在该休息日并未提供劳动,也就是说劳动者并未从事工作而是在休息,没有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与平时唯一的区别只不过是没有在家里休息,而是在出差地。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并不是加班,用人单位不需要另外支付加班工资。

如果劳动者在休息日应用人单位要求跑业务或做其他工作,经过加班审批程序并得到批准,同时付诸行动,即算加班,用人单位需支付加班工资。

总而言之,劳动者在休息日在外地出差是否算加班,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分情况认定:如果仅仅是休息,不能算加班;如果是工作,应算加班,但此时劳动者本人必须提供充分的证据予以证明。

四、法定节假日期间出差的特别之处。

出差途中,或者出差期间,适逢法定节假日,是否算加班呢?

根据我国法定节假日等休假相关规定,虽然也把法定节假日定义为休息时间的一种,但与一般休息日的规定有一定区别:法定节假日是由国家法律、法规统一规定的用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的休息时间,也是劳动者休息时间的一种。

如此,法定节假日除了休息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功能,就是开展纪念、庆祝活动。因用人单位的出差安排,导致劳动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工作,但丧失了庆祝节日的权利,用人单位就应当支付一定的加班费。

那么作为和正常法定节假日进行区分的话,应当支付100%的加班费。也就是说,如果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休假有权获得100%的日工资,那么在法定节假日加班就可以获得300%的日工资。而如果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虽然没有上班,但是因出差在外原因无法享受庆祝的权利,用人单位则应当考虑为劳动者支付100%至300%的工资。这时劳动者如果只享受了休息的权利却没有享受纪念和庆祝的权利,可以折中计算加班费。

五、即便不算做加班,也需平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

出差必然会对劳动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

出差在途虽未工作、可以休息,但在途的时间,劳动者根本无法自由控制。

出差在途休息的质量,比起在家里休息,也大打折扣。比如乘坐高铁或飞机,坐着可以算作休息,但坐着休息能和“躺平”休息一样吗?

出差在外的休息日,或许正是劳动者的重要日子,比如结婚纪念日、父母生日等等。如果不是出差在外,劳动者就可以和亲人一同庆祝,享受这一年一度的幸福时刻。因为出差在外,劳动者则丧失了这个机会。

时间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机会成本,出差在途或出差期间的休息日,劳动者机会丧失,精神消耗,如果不能换取适当的报酬,对出差的劳动者也很不公平。久而久之,劳动者也会丧失一定的工作积极性,对用人单位发展也不利。

因此,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日的休息时间或休息日出差在途,或者休息日、法定节假日出差在外,虽难以认定为加班,用人单位可以不按照加班处理、给与劳动者加班费,但是用人单位也要从长远考虑,平衡自己与劳动者的利益,以加班费之外的形式,变相给与劳动者适当报酬为宜。

目前比较常见的做法是:劳动者在出差返回后,用人单位适当安排劳动者增加休息时间;劳动者报销差旅费用时,用人单位给与劳动者适当的差旅津贴。差旅津贴的计算标准,应综合考虑出差对劳动者正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可以参照律师计时收费规则:在途时间和休息日时间减半计算,按照约定的工资标准,给与劳动者出差津贴。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5 - 04 - 25
    作者:常春摘要: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权利类型的多样化,不同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近年来在汽车、鞋服、电子产品等领域频繁发生。本文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无效案(第57220号决定)和"运动鞋"外观设计专利维持有效案(第563861号决定)两起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在先商标权冲突的法律适用标准、判断方法及实务应对策略,并给出乐法律适用标准的系统梳理与前瞻思考。 一、外观设计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框架与理论基础知识产权体系中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商标权在保护客体和功能上存在本质差异,却又在实践中常常产生交叉与冲突。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而《商标法》第八条则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这两种权利在保护目的上各有侧重——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产品具有美感的创新设计,防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该设计;商标权保护的则是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防止他人使用相同或近似标志造成市场混淆。 正是由于外观设计中可能包含具有识别功能的图案、色彩等元素,而商标也可能具有装饰性美感,二者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保护客体的重合。《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专门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这一条款确立了商标权等在先权利对外观...
  • 点击次数: 100007
    2025 - 04 - 18
    作者:王辉对于待岗没有合同约定,亦没有制度规定,就待岗事宜也未与员工协商一致,用人单位仅凭一纸通知强行安排员工待岗,在该种情况下,员工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且看下文案例及本文律师浅见。一、实务案例◆案例1:(2023)京01民终3298号某股份公司与李某签订了自2013年8月26日起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21年1月18日某股份公司向李某发送内容为《待岗通知书》的电子邮件,载明“……一、待岗原因。因公司业务调整,您所在部门整体撤销,而您未服从调岗也未竞聘新的岗位,造成目前无部门和岗位接收,已待岗数月,经数次协商,截至目前未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考虑到稳定员工就业关系及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企业现实困难等因素,公司不行使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即日起通知待岗。二、待岗起始时间:2021年1月18日。三、待岗终止时间:竞聘公司新岗位成功。四、待岗期间待遇:……按照工作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待岗期间,公司不安排工作任务,无特殊情况不需到岗。……待岗期间相关补助不再发放……”2021年1月20日李某回复邮件称“对于公司2021年1月18日出具的待岗通知书,我完全不认可并且不接受。后李某以要求某股份公司支付工资为由,向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该委作出京海劳人仲字[2021]第9220号裁决书。李某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主张某股份公司应向其支付自2020年9月26日至2021年7月25日期间的工资差额共计306590.53元。一审法院认为,某股份公司通知李某自2021年1月18日起待岗,李某明确表示不同意待岗,并经常询问工作任务,某股份公司并未安排工作。某股份公司未举证证明存在企业停产停业等合法合理安排待岗的情形,亦未就待岗安排及待岗期间的待遇与李某达成协商一致,应自行承担相应法律后果。因此,被安排待岗期间李某之所以未能正常提供劳动,系因某股份公司未依据劳动合同...
  • 点击次数: 100010
    2025 - 04 - 11
    作者:杨秀芸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类纠纷也随之而来。实践中,消费者因网购产生纠纷,通常会将卖家与网络平台一并起诉,这种情况下管辖法院怎么确定?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深入分析网络购物纠纷管辖法院的确定原则及具体应用。 一、案例对比分析 案例一:(2024)最高法民辖52号 案情:原告苏某在转转网购平台(北京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2”)在苏某(以下简称“被告1”)所开的网店,购买了一部华为手机,被告1宣传此店所售产品为全新原装国行正品,收到手机后,发现手机为二手机。原告认为被告1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已构成欺诈,被告2转转平台亦应承担连带责任。故原告向其收货地辽宁省瓦房店市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1返还购物款,赔偿购物款三倍的损失,维修购物款,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被告2对管辖权提出异议,请求将案件移送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本案分析: 1、明确诉讼请求。原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要求被告1支付三倍赔偿金,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2、根据诉讼请求判断法律关系。三倍赔偿属于惩罚性赔偿请求,请求权基础为法律规定的侵权赔偿责任,由此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之诉应当认定为产品责任纠纷。故本案应当依照产品责任纠纷确定管辖。3、确定管辖法院。本案中,原告住所地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被告1住所地山西省阳曲县,被告2住所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虽然本案中网络购物收货地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但不能就此认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为案涉侵权法律关系的侵权行为地,也不能认定该地为案涉产品的制造地、销售地,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及《民诉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被告2住所地在北京,符合北京互联网法院管辖条件,因此,北京互联网法院...
  • 点击次数: 1000012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