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企业发展,商标先行——企业商标管理介绍

作者:金涟伊


20211028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指出,要“推动企业实施商标品牌战略,加强商标品牌资产管理,强化商标使用导向,支持开展海外商标布局,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商标品牌”。加强建设高质量的商标品牌,企业可以从做好商标管理做起,注册商标和未注册商标的管理重点略有区别。

 

一、注册商标的管理

 

注册商标是由企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通过并公告注册的商标。商标注册后可获得商标注册证,列明该商标的注册号、商标标识、核定使用商品或服务类别及项目、注册人、注册人地址、注册日期及有效期等信息。商标注册证记载该商标的关键信息,是商标注册人拥有商标专用权的重要凭证,企业应当注意留存。并且商标专用权届满前,企业应根据需要及时续展。

 

实践中,为向公众宣告商标已获准注册,企业可在使用注册商标时在该商标右上角标注注册商标标志“®”,同时应在使用中注意以下几点:

 

1、 应注意保存使用证据

 

根据商标法第四十九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合法合规地使用注册商标并妥善留存商标使用证据是企业商标管理的重点内容。

 

商标使用证据的主要形式可分为书面材料及实物材料。书面材料包括交易文书、产品检验报告、加工销售合同发票、宣传海报、媒体广告材料、荣誉资质证书等;实物材料包括承载商标的产品容器、标签、说明手册、包装盒、服务场所装潢等。如需提交复印件或照片的,应委托公证机关办理公证。

 

2、 应注意维护商标专用权

 

商标获准注册后,商标注册人便在核定使用的商品服务上享有商标专用权,可对侵犯其商标专用权的情况主动进行商标行政、司法保护,以维护合法权益。积极维护商标权有助于企业建立品牌声誉,及时制止“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定期进行商标检索有助于企业了解是否存在与自有品牌相同近似商标,一旦发现疑似攀附商标,可及时采取异议、无效宣告申请等行动,以行政手段维护商标专用权。如果商标获得了一定市场地位且商标显著性较弱,更要注意打击近似商标,否则容易因市场上对该商标的大范围滥用导致丧失显著性。

 

3、 随着业务发展注意扩大保护范围

 

商标获准注册后,如果业务线发生变动,商标使用范围超过了核定使用商品服务,则应当及时补充注册,或提前在关联商品服务上提交商标注册以进行商标布局。

 

二、未注册商标的管理

 

如企业使用的商标尚未获准注册,则属于未注册商标。需注意的是,注册商标的专用权以核定使用的商品服务为限,即商标虽已注册但使用在了非指定商品服务上,仍属于该商品服务上的未注册商标。对于未注册商标,除了应尽快提交注册申请外,在使用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1、 不可标注注册商标标识“®”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二条,“将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使用的,或者使用未注册商标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止,限期改正,并可以予以通报,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企业在设计产品包装、经营场所装潢使用未注册商标时应格外注意不可带有注册商标标识“®”,但可以标注商标标识“™”以表示该图样为企业商标。

 

2、 是否与他人在先商标相同或近似

 

如企业使用的未注册商标与他人已注册商标构成相同或近似,则可能被他人依据其商标专用权进行行政投诉甚至侵权诉讼。企业可以进行商标查询,提前判断是否存在风险。即使遭遇他人以其在先注册商标进行维权,企业亦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抗辩:

 

(1) 企业对该商标使用时间是否在他人商标注册之前?

 

根据商标法第五十九条规定,商标注册人申请商标注册前,他人已经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先于商标注册人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该使用人在原使用范围内继续使用该商标,但可以要求其附加适当区别标识。对“原使用范围”的理解包括商标原使用具体商品服务,以及商标图形、文字、色彩、结构、书写方式,另外实践中也认为生产经营的地域、开设店铺数量等均不得扩大。

 

(2) 在先注册商标三年内是否使用?

 

如果他人维权依据的商标虽已注册,但在维权前三年并未实际使用,那么即使商标构成近似,企业也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仍可能被判定需停止使用商标。对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的注册商标,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

 

(3) 在先注册商标是否为抢注商标?

 

如果企业被以抢注商标恶意提起侵权诉讼,可对抢注商标提起无效宣告申请,则侵权诉讼案件可中止审理,至商标无效宣告案件审理完毕后再继续侵权案件。如能够在无效宣告案件中将在先注册商标无效,将视为该在先注册商标自始无效,企业使用未注册商标不侵权。

 

3、 应尽快提交注册申请获得注册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将品牌尽快注册成为注册商标。如未能获准注册,应分析具体原因,如是因存在在先相同近似商标的,应通过撤销、无效宣告申请、异议申请等程序尽快排除障碍,如排除障碍的难度较大的,应尽快调整商标标识,规避风险。

 

综上所述,企业商标管理内容较为复杂丰富,为了能够及时续展、妥善保留商标使用证据、维护市场环境,建议由专人专职进行管理。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5 - 04 - 25
    作者:常春摘要: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权利类型的多样化,不同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近年来在汽车、鞋服、电子产品等领域频繁发生。本文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无效案(第57220号决定)和"运动鞋"外观设计专利维持有效案(第563861号决定)两起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在先商标权冲突的法律适用标准、判断方法及实务应对策略,并给出乐法律适用标准的系统梳理与前瞻思考。 一、外观设计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框架与理论基础知识产权体系中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商标权在保护客体和功能上存在本质差异,却又在实践中常常产生交叉与冲突。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而《商标法》第八条则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这两种权利在保护目的上各有侧重——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产品具有美感的创新设计,防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该设计;商标权保护的则是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防止他人使用相同或近似标志造成市场混淆。 正是由于外观设计中可能包含具有识别功能的图案、色彩等元素,而商标也可能具有装饰性美感,二者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保护客体的重合。《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专门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这一条款确立了商标权等在先权利对外观...
  • 点击次数: 100007
    2025 - 04 - 18
    作者:王辉对于待岗没有合同约定,亦没有制度规定,就待岗事宜也未与员工协商一致,用人单位仅凭一纸通知强行安排员工待岗,在该种情况下,员工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且看下文案例及本文律师浅见。一、实务案例◆案例1:(2023)京01民终3298号某股份公司与李某签订了自2013年8月26日起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21年1月18日某股份公司向李某发送内容为《待岗通知书》的电子邮件,载明“……一、待岗原因。因公司业务调整,您所在部门整体撤销,而您未服从调岗也未竞聘新的岗位,造成目前无部门和岗位接收,已待岗数月,经数次协商,截至目前未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考虑到稳定员工就业关系及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企业现实困难等因素,公司不行使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即日起通知待岗。二、待岗起始时间:2021年1月18日。三、待岗终止时间:竞聘公司新岗位成功。四、待岗期间待遇:……按照工作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待岗期间,公司不安排工作任务,无特殊情况不需到岗。……待岗期间相关补助不再发放……”2021年1月20日李某回复邮件称“对于公司2021年1月18日出具的待岗通知书,我完全不认可并且不接受。后李某以要求某股份公司支付工资为由,向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该委作出京海劳人仲字[2021]第9220号裁决书。李某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主张某股份公司应向其支付自2020年9月26日至2021年7月25日期间的工资差额共计306590.53元。一审法院认为,某股份公司通知李某自2021年1月18日起待岗,李某明确表示不同意待岗,并经常询问工作任务,某股份公司并未安排工作。某股份公司未举证证明存在企业停产停业等合法合理安排待岗的情形,亦未就待岗安排及待岗期间的待遇与李某达成协商一致,应自行承担相应法律后果。因此,被安排待岗期间李某之所以未能正常提供劳动,系因某股份公司未依据劳动合同...
  • 点击次数: 100010
    2025 - 04 - 11
    作者:杨秀芸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类纠纷也随之而来。实践中,消费者因网购产生纠纷,通常会将卖家与网络平台一并起诉,这种情况下管辖法院怎么确定?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深入分析网络购物纠纷管辖法院的确定原则及具体应用。 一、案例对比分析 案例一:(2024)最高法民辖52号 案情:原告苏某在转转网购平台(北京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2”)在苏某(以下简称“被告1”)所开的网店,购买了一部华为手机,被告1宣传此店所售产品为全新原装国行正品,收到手机后,发现手机为二手机。原告认为被告1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已构成欺诈,被告2转转平台亦应承担连带责任。故原告向其收货地辽宁省瓦房店市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1返还购物款,赔偿购物款三倍的损失,维修购物款,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被告2对管辖权提出异议,请求将案件移送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本案分析: 1、明确诉讼请求。原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要求被告1支付三倍赔偿金,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2、根据诉讼请求判断法律关系。三倍赔偿属于惩罚性赔偿请求,请求权基础为法律规定的侵权赔偿责任,由此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之诉应当认定为产品责任纠纷。故本案应当依照产品责任纠纷确定管辖。3、确定管辖法院。本案中,原告住所地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被告1住所地山西省阳曲县,被告2住所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虽然本案中网络购物收货地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但不能就此认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为案涉侵权法律关系的侵权行为地,也不能认定该地为案涉产品的制造地、销售地,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及《民诉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被告2住所地在北京,符合北京互联网法院管辖条件,因此,北京互联网法院...
  • 点击次数: 1000012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