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疫情下投资的影片未如期上映,投资者是否只能坐以待毙?

本文作者:张凤涛


近年来,随着电影行业的崛起,关于投资电影高回报的信息多不胜数,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个人电影投资热度持续升高,影视投资发展成为了全民参与的模式。而随着疫情的反复无常,对电影行业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很多影片未能如期上映,从而引发了投资方与制片方的诉讼大战。而负责影片发行的运营方以疫情属不可抗力为由,来主张免除延期责任。那么,疫情影响下投资的影片未如期上映是否可获法院支持?本文就该问题予以研究,希望能帮助电影投资者针对疫情下影片延期上映问题寻求应对思路。

在实务中,影片投资者与制片方签订的《影视投资合同》或《收益权转让协议》等涉案标地合同内容约定各不相同,需要根据合同约定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下结合实务案例总结了几种常见的情形:

一、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非免责事由:例如,无论发生何种原因,影片未在约定时间内上映,投资款均应退还。此约定投资人与运营方以合意排除了不可抗力对投资款返还条款的效力。纵使发生不可抗力情形,在影片未如期上映时,仍应向投资人返还投资款并依据协议约定向投资人支付约定利息、资金占用使用费等。因此,不可抗力作为法定的免责事由存在,但合同双方有有权合意对其进行排除,如对不可抗力进行排除,则需依据投资合同之约定承担相应义务。

二、双方在联合投资合同中约定例如,制片方确保影片在XXX日前上映,若改档未如期上映,应提前X天告知投资者,否则应回购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权。合同履行中,影片未能如其上映,也未以任何形式通知投资者影片将延期上映的事实。投资者要求制片方回购其投资收益权,制片方以因疫情期间电影院关闭,影片无法如期上映为由,提出应免除责任。

制片方应履行影片如期上映的义务,若延期应履行通知的义务,而制片方在均未履行两项义务的前提下提出不可抗力的免责事由,明显属于以免责事由掩饰真实的违约行为。

若合同约定投资者的收益权包含一切发行形式和地区的情形下,上映应包含一切形式,并不限于院线一种,也不限于中国区域。因此,疫情对上映只有部分影响,并非绝对不能。

三、投资方与制片方在合同中约定:因制片方原因导致无法获得公映许可证、无法在院线上映,制片方应回购投资者投资本金并按年化10%支付收益。合同约定的预计上映日期为201910月,但截止202110月仍未上映,且制片方表示影片预计在2022年才能上映。

从合同文义及目的进行分析,该条款应属于双方对解除合同的条件进行的约定,即“无法获得公映许可证、无法在院线上映”时投资者享有合同解除权。合同中虽未约定获得公映许可证、在院线上映的具体时间,但应解释为应在合理期限内完成上述行为,否则双方在合同中做此约定即丧失意义。即便考虑实际上映日期与预计上映日期的合理差距、疫情造成的影响等因素,也已经超过合理期限。故,在此情形下合同应予以解除,返还投资款并承担合同约定的违约责任。

四、联合出品方与投资方合同约定:投资方拥有电影的投资权和收益权;影片首映预计202012月前(最近档期20199月),以上时间为拟定,最终以上线时间为准;如本协议任何一方因受不可抗力事件影响而不能履行其在本协议下的全部或部分义务,不可抗力事件妨碍其履行期间应予中止,并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联合出品方不得中途提出退出电影的合作,投资方亦不得中途提出对电影进行回购;若因本片在国家广电总局终审环节影响院线如期发行,如若最终影片因制片方原因导致未能公映,投资方可选择回购、换购或直至影片公映获得权益分红。

在此种合同约定情形下,联合出品方抓住了一切预期可能会发生的对自己不利的情形,并以合同约定的形式维护自身的权利。影片上映时间为拟定时间,且联合出品方能够提交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电视制片委员会和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演员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在新冠疫情期间影视剧拍摄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的通知》、《国家电影局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国家电影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影片审查决定书》及告知函等证据证明其在合同履行期间不存在重大过失行为。

通常情况下,法院会根据查明的事实并结合双方提交的证据,去认定联合出品方是否存在重大过失行为。

综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此,并不是所有的疫情因素都可以被认定为不可抗力,需要符合不可抗力的认定要素“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其需要根据签署时间发生在疫情前还是疫情后、延期时长、是否履行通知义务等因素来认定。

故,疫情期间,影片未如期上映的,能否解约退还投资款,还要视具体情形来确定。

如果您在电影投资过程中,遇到以上类似情况需要帮助的,欢迎与我们取得联系。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1
    2025 - 08 - 22
    作者:刘艳玲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发明不再局限于单一技术领域,而是跨越多个技术领域形成创新,这种跨领域的技术创新会产生全新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场景。先来假设一个场景,假如你或你的团队深耕大健康产业,你们注意到中医理疗市场2019年规模达2920亿元,到了2023年市场规模已经初步统计超过7000亿元,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因此希望在中医理疗市场拓展业务。相比于传统的针灸、推拿、艾灸、拔罐和刮痧等保健方法,你们想结合现代技术提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人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看好与电或磁相关的中医理疗产品和服务。上面描述的这类技术创新就涉及多个技术领域,需要了解甚至掌握中医、信息通信技术(ICT)和机械设计等相关知识才能实现创新,很明显这需要团队合作,因为一个人甚至一个团队不可能具备这么多技术领域的知识储备。而且,可能还需要能提供相应技术和/或产品部件的外部供应商支持。通常来说,技术专家大多熟悉的是自己从事的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较少了解其他领域的技术及其发展,希望横跨多个技术领域进行研发创新并商业化落地,那么熟悉专利检索和分析是非常必要的。下面以这个场景为例来介绍专利检索和分析。 第一步,学习和了解业务方向的技术和市场发展情况,确定专利检索主题。随着医学的发展,现代科学已发现生物电和人体细胞、血液、经络和神经都有关系。中医讲究气血循环、经络畅通,气血之“气”为人体之“电气”,即人体生物电。经络是导电的,也即“电气”会循着人体经络流动。因此,将专利检索主题初步确定为利用电技术作用于人体经络实现理疗的发明创新。第二步,进行初步专利检索尝试。这里我们选择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公共专利检索数据库https://pss-system.cponline.cnipa.gov.cn/conventionalSearch为例进行说明,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其他免费或收费的商业专利数...
  • 点击次数: 1000000
    2025 - 08 - 15
    作者:张琳自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到90年代各地陆续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以来,存在大量用人单位未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情况。很多劳动者当时并未意识到社会保险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每月还可以多到手一些工资,因此并未对此提出质疑。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许多劳动者开始认识到了社会保险在养老、看病等方面的价值,开始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特别是将于2025年9月1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再一次将社保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劳动者社保维权的其中一种方式是向社保部门投诉要求用人单位补缴在职期间的社会保险。但是,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社保部门就无法认定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进而无法启动社会保险稽核程序。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就需要先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程序确认其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之后再带着确认双方劳动关系的裁决书/判决书向社保部门投诉。但是,由于有些劳动者已离职多年,时过境迁,有些用人单位已经注销了,这种情况下劳动者还能否通过劳动仲裁/诉讼主张确认劳动关系?把谁作为被申请人/被告?确认与谁存在劳动关系?这种确认劳动关系之诉是否受仲裁时效或诉讼时效的限制?确认劳动关系后还能否向社保部门投诉要求补缴社保?鉴于我国各地经常就劳动争议和社保等问题出台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司法文件、规范性文件等,各地劳动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基于对现有劳动相关法律的理解不一致和地方规定的不一致在同类劳动争议案件中往往作出不一致的裁判结果,本文引用北京的两个案例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仅供大家参考。 一、案例简介案例一:邢某与某红公司劳动争议案件(参见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2022)京0105民初75494号民事判决书、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2024)京03民终9047号民事判决书)邢某于1983年8月1日至1984年3月3...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5 - 08 - 08
    作者:金涟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以下简称“商标法”)第三十条规定:“申请注册的商标,凡不符合本法有关规定或者同他人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已经注册的或者初步审定的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由商标局驳回申请,不予公告。” 该法条是商标审查实践中判断商标是否应予核准注册的重要法律依据。 尽管该条款本身并未出现“混淆”二字,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理指南》等配套规范,已将“容易导致混淆”确立为独立的评判要件。司法实践中,法院援引本条时,除审查标识是否“相同或近似”、商品是否“同一种或类似”外,还需进一步评估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本文拟以某公司诉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驳回复审行政纠纷一案为切入点,探析《商标法》第三十条中“混淆可能性”的认定尺度与适用逻辑。 一、《商标法》第30条规定与混淆 现行《商标法》明文提及“混淆”的法条只有3条,即第13条对驰名商标的保护条款、第42条关于转让的条款,以及第57条关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条款。但在商标相关司法解释、部门规章等法规中,“混淆”是商标法第30条认定商标近似的重要判断依据。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6条规定,人民法院认定商标是否近似,既要考虑商标标志构成要素及其整体的近似程度,也要考虑相关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所使用商品的关联程度等因素,以是否容易导致混淆作为判断标准。 而2019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发布的《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理指南》第15条进一步明确了,“适用商标法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时,可以综合考虑商标标志的近似程度、商品的类似程度、引证商标的显著性和知名度、相关公众的注意程度以及诉争商标申请人的主观意图等因素,以及前述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是否容易造...
  • 点击次数: 1000009
    2025 - 07 - 25
    作者:陈巴特运输毒品罪指的是在中国境内,通过携带、邮寄、利用他人或交通工具等方式,将毒品从一地转移到另一地。该罪行具体表现为改变毒品的所在地。作为毒品犯罪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运输毒品的行为为毒品的流通提供了条件,加剧了毒品的泛滥,不仅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导致社会治安问题频发,甚至关系民族兴衰、国家安危。从社会危害性来看,运输毒品罪无疑属于性质恶劣的犯罪类型。因此,厉行禁毒、依法严厉打击包括运输毒品犯罪在内的毒品犯罪,是党和政府的一贯立场和主张。【基本案情】王某和妻子均是执业药师,且一同就职于中部某市中心医院药房。与药品药材打交道,成为夫妻二人日常工作。幸福的家庭,稳定的工作,较高的收入,在这个三线城市,二人简直是大多数人“羡慕嫉妒恨”的对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正是这份职业以及优越的生活,加之王某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的性格,给王某带来牢狱之灾,给家人生活长期蒙上巨大阴影。2021年9月某天,王某的一个普通朋友范某来电话,称因治病需要,其从西南某市购进一箱中药,想让王某率先看一看药材真假好坏,让王某提供医院的地址,用于接收从西南某市邮寄过来的中药。王某未加思索便同意并提供了地址。几天后,范某再次致电王某,称中药包裹已到医院收发室,收件人为“贾某”,收件电话尾号为“XXXX”,让王某帮忙取一下。王某仍然没有过多考虑,大摇大摆地去医院收发室取包裹。在医院收发室,一个并非收发室工作人员的陌生男子简单询问后,将一个纸箱包裹交给王某。王某抱着包裹就往外走,没走几米,感觉很不对劲儿:收发室的人他都认识啊,今天怎么是一个说着普通话的陌生人将包裹交给他?又想到范某吸毒,曾经引诱过自己吸毒,难道包裹里……简直不敢往下想!但王某也不能确定包裹里到底是什么,于是将包裹放在一旁,抽上烟,静观其变。很快,几名陌生人向王某围过来,简单询问后,便亮出“真家伙”将王某铐住,将其带至当地公安机关讯问。在...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