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能否提起反诉?

作者:张琳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民事案件中,原告起诉后,被告有权提起反诉。劳动争议案件属于民事案件,根据该法律规定,如果劳动争议案件的一方当事人起诉而另一方当事人起诉,另一方当事人应当有权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提起反诉。

但是,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书不服的,有权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虽然当一方当事人起诉时,仲裁裁决书也不发生法律效力,但是如果允许对方当事人在15日起诉期满未起诉的情况下提起反诉,那么关于15日法定起诉期限的规定就形同虚设。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上述相关规定很容易使人们对于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被告能否提起反诉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相关司法解释对此也无明确规定,因此各地的司法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笔者拟结合个案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某投资发展公司与赵某劳动争议案件参见: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2018)京0111民初13566号民事裁定、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8)京02民终9028号民事裁定书、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2018)京0111民初13566号民事判决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9)京02民终1430号民事判决书

赵某因与某投资发展公司发生劳动争议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工资、加班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某投资发展公司提出反申请,要求赵某赔偿经济损失、返还公章和营业执照。劳动仲裁委裁决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赵某工资,驳回赵某其他请求和某投资发展公司全部请求。

某投资发展公司不服裁决书,于法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某投资发展公司无需支付工资并要求赵某赔偿经济损失、返还公章和营业执照。赵在法定期限内未起诉,一审法院审理过程中提起反诉,要求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一审法院裁定对赵的反诉不予受理,赵不服该裁定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某投资发展公司仲裁裁决提出起诉后在超出法定期间外,以提起反诉的方式针对仲裁裁决提出诉讼请求,不符合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条件,不属于人民法院应当并案审理的范围,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二审法院作出裁定后,一审法院仅针对某投资发展公司的诉讼请求作出判决,判决书中称某投资发展公司“原告”、赵某为“被告”,判决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赵某工资,驳回某投资发展公司其他诉讼请求。某投资发展公司上诉,二审法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二:某生态农业公司与李某劳动争议案件(参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2022)鲁0214民初6372号民事判决书

李某因与某生态农业公司发生劳动争议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某生态农业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经济补偿金。劳动仲裁委作出决定书,决定不予受理。

李某不服该仲裁决定在法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要求某生态农业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经济补偿金某生态农业公司院审理过程中提起反诉,要求李某支付社保费和住房公积金个人承担部分删除视频损失。法院认为某生态农业公司以李为被告提起反诉,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反诉请求已经过仲裁前置程序,故对其提出的反诉请求不予处理,某生态农业公司应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后,再向本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就本诉和反诉均作出判决,判决书中称李某为“原告(反诉被告)”某生态农业公司为“被告(反诉原告)”,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驳回某生态农业公司的诉讼请求。

 

二、法律分析


(一)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被告提起的反诉应如何处理?


从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法院的认定意见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法院认为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的,如果反诉请求已经过仲裁前置程序,但被告未在收到仲裁裁决书后的法定期限内起诉,或者反诉请求未经过仲裁前置程序,法院应当不予处理/受理。但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法院的不同裁判结果说明各地司法实践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不统一之处。

笔者认案例一中的法院对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的处理方式法院对被告提起的反诉应裁定不予受理当事人不服的,有权上诉;在当事人的上诉也被驳回,对于属于未经过仲裁前置程序的请求事项,当事人仍可另行提起劳动仲裁。

对于案例二,法院虽然认为应对于被告的反诉请求不予处理,但却以判决的方式驳回了被告的反诉请求,实质上是在实体权利上处理了被告的反诉请求,如果当事人另行提起劳动仲裁特别是对仲裁裁决不服向法院起诉时,将可能面临一事不再理的障碍

另外,对于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提起诉讼,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法院按普通民事纠纷受理的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如果用人单位提出反诉,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如果反诉请求属于未经仲裁前置程序的事项,法院也应裁定不予受理;而对于不属于未经仲裁前置程序的反诉请求,那就是基于普通民事纠纷的诉讼请求,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的诉讼请求与劳动者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诉讼请求不太可能基于相同法律关系或相同事实,因此法院也应裁定不予受理,告知用人单位另行起诉

 

(二)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法院应如何处理反诉和本诉的程序?


结合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法院的不同做法,笔者认为应按如下程序操作: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法院应先中止本诉的审理,就反诉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10日内提起上诉;当事人在上诉期满未上诉或提起的上诉被驳回的,法院恢复本诉的审理,并仅就本诉作出判决;法院在判决书中应按照案例一中一审法院的做法对双方当事人称为“原告”和“被告”,而不应按照案例二中一审法院的做法再加上“反诉被告”和“反诉原告”的称谓;法院在本诉的判决正文中应该把被告提起反诉和法院处理的相关情况予以说明。

 

(三)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起诉时,法院能否把当事人互称为“反诉原告”和“反诉被告”?


虽然目前大部分法院认为不应受理一方当事人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提起的反诉,但是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向法院起诉的情况下,地和各级法院在民事判决书中对于当事人的称谓还是比较混乱的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2021)浙0702民初12764号民事判决书把一方称为原告反诉被告,把另一方称为被告反诉原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22)京民申6846号民事裁定书把一方称为一审原告反诉被告,把另一方称为一审被告反诉原告,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辽06民终2207号民事判决书把一方称为原审原告反诉被告,把另一方称为原审被告反诉原告。这种表述非常容易让人误解成反诉原告是在原告起诉后又提起了反诉法院决定了反诉与本诉合并审理,但看完裁判文书全文知道实际情况是双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均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当事人称谓混乱情况说明有些法院对于反诉概念的理解还是不一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同一裁决,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并案审理,双方当事人互为原告和被告,对双方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当一并作出裁决。......”,法院并案审理的非一个本诉一个反诉,把当事人称为反诉原告和反诉被告并不准确并且极易人们的误解实际上,法院审理的是两个本诉,当事人应称为原告和被告,司法实践中通常是把先起诉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原告(被告),把后起诉的一方当事人称为被告(原告)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于被告提起的反诉应裁定不予受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上诉

2、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法院应先就反诉进行处理,之后再审理本诉,在本诉的判决书中称当事人为“原告”和“被告”,并把被告反诉和法院处理的相关情况予以说明。

3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起诉时,法院应将当事人互称原告和被告。

 

(二)建议


1、建议最高院通过司法解释的式对此予以明确规定,以避免各地和各级法院出现司法实践不统一的情况;

2、建议在相关司法解释对此未予明确规定之前,各地和各级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被告提起反诉的情况自行统一处理方式,并在双方当事人均起诉时自行统一对当事人的称谓

3、建议如劳动者用人单位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15日的法定期限内及时向法院起诉,不要寄希望于观望对方是否起诉、等对方起诉后再提起反诉的策略,以免影响自己诉讼权利的行使和实体权利的维护

 

四、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四条 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三十二条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第二百三十三条 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的范围。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反诉应由其他人民法院专属管辖,或者与本诉的诉讼标的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无关联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

第四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同一裁决,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并案审理,双方当事人互为原告和被告,对双方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当一并作出裁决。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继续审理。双方当事人就同一仲裁裁决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后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移送给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19
    作者:刘艳玲中国商标法第48条规定了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认可的商品,帮助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在市场上建立起重要的联系。司法审判中区分商标性使用和非商标性使用非常重要,是否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主要看商标使用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非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非商业活动,其目的不是引导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如果属于描述性使用或指示性使用,也会被认为是商标的正当使用,不侵犯他人商标权。中国商标法第59条第1款列举了商标的描述性使用方式。指示性使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用于不侵权抗辩,这种使用需限定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因此称为指示性合理使用更确切。相对比地,美国商标法“Lanham Act”中也有商标正当使用的概念。美国商标法的正当使用原则包括描述性正当使用和指示性正当使用。在指示性正当使用中,可以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的商标,用于比较广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学术工作、模仿和批评和评论等目的。 下面展开讨论非商标性使用的情形,这有助于企业或个人初步了解自己对他人商标的使用是否会侵犯商标权。    非商标性使用-描述性使用  商标或服务提供者除标识自己的商标,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外,还会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型号或者生产者的名称等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从而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达到促销其商品或服务的目的。根据中国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例如,A公司在销售网页链接中使用“Dliziz椰子款”标识销售鞋类商品,其中,“Dliziz”是A公司的注册商标,而“椰子”标识是另一B公司...
  • 点击次数: 1000000
    2024 - 07 - 05
    作者:金涟伊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易手段。然而,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亟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未经商标注册人授权,在网络店铺名称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识的行为,现行的商标法并未对此提供明确的指导。相关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通常同时援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而不同法院在判决时所依据的法律也存在差异。 经检索相关判决书,我们发现法院判决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可类比于企业名称,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二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侵权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应认定为商标侵权。 2018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所持的观点即为第一种观点。在(2018)冀民429号判决书中,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的观点,即“……官方旗舰店的店铺名称属于一种企业(店铺)字号,而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于自己企业字号的行为,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八条‘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的规定吸纳,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侵害商标专用权的情形。” 故此,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裁判,维护了权利人的相关权益。 但更多判决倾向于第二种观点。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2020)京0102民初27860号判决中认为,被诉侵权店铺将商标使用于店铺名称、店铺内宣传、商品名称及商品图片等位置,此种使用系为标明商品来源,属于商标性使用,因此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022年义乌市人民法院在(2022)浙0782民初6308号判决中认为,“对于被告滔馨公司在其网店名称及网店LOGO中使用‘泉日记’字样的行为,并未经过原告的授...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06 - 28
    作者:张嘉畅 在对美贸易当中,商标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注册美国商标有利于商标在海关备案,有利于避免商标侵权,同时,经营亚马逊平台商家也需要注册美国商标从而进行亚马逊店铺的品牌备案。与中国商标法不同,美国商标制度更加注重商标在商业当中的实际使用。从申请到注册甚至续展,申请人在许多环节需要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使用证据,以确保商标有效。本文旨在整理美国商标申请注册需提交使用证据的关键环节,以便外贸企业快速了解,避免商标因错过提交使用证据时间而影响商标效力。 美国注册商标需要提供使用声明及证据的时间节点如下表: 一、申请阶段 美国商标申请的申请依据有五种:1. 根据商标法第 1(a) 条,在商业中使用商标;(2) 根据商标法第 1(b) 条,有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3) 根据商标法第 44(d) 条,基于在先提交的外国申请,要求优先权;(4) 根据商标法第 44(e) 条,拥有申请人原籍国的商标注册所有权;以及 (5) 根据商标法第 66(a) 条,将国际注册的保护延伸至美国。 当申请人选择商标法1(a)条款,即以实际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时,需要在申请的同时提交商标已使用声明,并在每个类别提交使用证据,说明申请人如何在商业经营当中使用该商标。 如果申请商标尚未在美国实际投入使用,申请人也可以选择以意图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此种方式提交申请时无需提交使用证据,但需要基于其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在商标经过实质审查被核准后的6个月内,申请人需要像1(a)申请一样提交使用声明,并且同时提交使用证据。用此种依据提交美国申请,有助于商标权利人在商业经营当中更早地进行商标申请,也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将商标投入使用。 其他申请依据通...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6 - 21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19年1月,B公司作为承包人,与发包人A公司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B公司承包A公司发包的某项目工程施工。合同对工期、总价款、工程款的结算和支付、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诸多事项进行了详细约定。自然人C某在项目所在地多年承包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施工能力及经济实力。C某欲承包该项工程,找到B公司,请求B公司将该项工程全部转包给C某施工,B公司同意以“内部承包”的方式将该项工程转包。随后,C某委托自然人D某与B公司签订了《施工项目内部管理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约定C某安排D某作为该工程项目负责人具体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及劳务队均由C某聘用,前期垫资均由C某通过财务人员支出。但C某因有其他工程项目需要亲自管理,极少到该工程施工现场,更没有和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D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则常与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在精心组织下,该项目工程在工期内顺利完工,并于2020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合格,依法在当地建设管理中心备案。2021年11月,发包人A公司委托第三方对该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结算审核。经审核,结算造价为人民币850万余元。2023年5月,因尚有285万余元的工程款长时间未支付,且多次主张权利未果的情况下,C某以实际施工人名义,作为原告,将A公司和B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一纸诉状诉至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B公司为推卸责任,主张C某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实际施工人应是D某和C某,并安排其财务人员及D某出庭作证。财务人员证明其一直和D某对接联系,并未见过C某,D某是实际施工人。D某本人则出庭作证,陈述自己和C某合伙,享有15%合伙份额,是共同的实际施工人,D某无权单独提起诉讼。但C某同时表示自己从未投入资金,亦未有书面合伙协议证实。【争议焦点】本案在工程价款、质量等其他问...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