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能否提起反诉?

作者:张琳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在民事案件中,原告起诉后,被告有权提起反诉。劳动争议案件属于民事案件,根据该法律规定,如果劳动争议案件的一方当事人起诉而另一方当事人起诉,另一方当事人应当有权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提起反诉。

但是,根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书不服的,有权在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虽然当一方当事人起诉时,仲裁裁决书也不发生法律效力,但是如果允许对方当事人在15日起诉期满未起诉的情况下提起反诉,那么关于15日法定起诉期限的规定就形同虚设。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上述相关规定很容易使人们对于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被告能否提起反诉的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相关司法解释对此也无明确规定,因此各地的司法实践产生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结果。笔者拟结合个案例对此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案例简介


案例一:某投资发展公司与赵某劳动争议案件参见: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2018)京0111民初13566号民事裁定、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8)京02民终9028号民事裁定书、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2018)京0111民初13566号民事判决书、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19)京02民终1430号民事判决书

赵某因与某投资发展公司发生劳动争议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工资、加班费、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某投资发展公司提出反申请,要求赵某赔偿经济损失、返还公章和营业执照。劳动仲裁委裁决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赵某工资,驳回赵某其他请求和某投资发展公司全部请求。

某投资发展公司不服裁决书,于法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某投资发展公司无需支付工资并要求赵某赔偿经济损失、返还公章和营业执照。赵在法定期限内未起诉,一审法院审理过程中提起反诉,要求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一审法院裁定对赵的反诉不予受理,赵不服该裁定向二审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某投资发展公司仲裁裁决提出起诉后在超出法定期间外,以提起反诉的方式针对仲裁裁决提出诉讼请求,不符合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条件,不属于人民法院应当并案审理的范围,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裁定。

二审法院作出裁定后,一审法院仅针对某投资发展公司的诉讼请求作出判决,判决书中称某投资发展公司“原告”、赵某为“被告”,判决某投资发展公司支付赵某工资,驳回某投资发展公司其他诉讼请求。某投资发展公司上诉,二审法院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二:某生态农业公司与李某劳动争议案件(参见:青岛市城阳区人民法院(2022)鲁0214民初6372号民事判决书

李某因与某生态农业公司发生劳动争议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某生态农业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经济补偿金。劳动仲裁委作出决定书,决定不予受理。

李某不服该仲裁决定在法定期间内向法院起诉,要求某生态农业公司支付经济赔偿金、经济补偿金某生态农业公司院审理过程中提起反诉,要求李某支付社保费和住房公积金个人承担部分删除视频损失。法院认为某生态农业公司以李为被告提起反诉,但未提交证据证明反诉请求已经过仲裁前置程序,故对其提出的反诉请求不予处理,某生态农业公司应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后,再向本院提起民事诉讼,但就本诉和反诉均作出判决,判决书中称李某为“原告(反诉被告)”某生态农业公司为“被告(反诉原告)”,判决驳回李某的诉讼请求、驳回某生态农业公司的诉讼请求。

 

二、法律分析


(一)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被告提起的反诉应如何处理?


从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法院的认定意见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法院认为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的,如果反诉请求已经过仲裁前置程序,但被告未在收到仲裁裁决书后的法定期限内起诉,或者反诉请求未经过仲裁前置程序,法院应当不予处理/受理。但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法院的不同裁判结果说明各地司法实践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不统一之处。

笔者认案例一中的法院对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的处理方式法院对被告提起的反诉应裁定不予受理当事人不服的,有权上诉;在当事人的上诉也被驳回,对于属于未经过仲裁前置程序的请求事项,当事人仍可另行提起劳动仲裁。

对于案例二,法院虽然认为应对于被告的反诉请求不予处理,但却以判决的方式驳回了被告的反诉请求,实质上是在实体权利上处理了被告的反诉请求,如果当事人另行提起劳动仲裁特别是对仲裁裁决不服向法院起诉时,将可能面临一事不再理的障碍

另外,对于劳动者以用人单位的工资欠条为证据直接提起诉讼,诉讼请求不涉及劳动关系其他争议法院按普通民事纠纷受理的拖欠劳动报酬争议,如果用人单位提出反诉,笔者认为,在此情况下,如果反诉请求属于未经仲裁前置程序的事项,法院也应裁定不予受理;而对于不属于未经仲裁前置程序的反诉请求,那就是基于普通民事纠纷的诉讼请求,在此情况下用人单位的诉讼请求与劳动者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诉讼请求不太可能基于相同法律关系或相同事实,因此法院也应裁定不予受理,告知用人单位另行起诉

 

(二)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法院应如何处理反诉和本诉的程序?


结合案例一和案例二中法院的不同做法,笔者认为应按如下程序操作: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法院应先中止本诉的审理,就反诉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当事人不服的,可以在10日内提起上诉;当事人在上诉期满未上诉或提起的上诉被驳回的,法院恢复本诉的审理,并仅就本诉作出判决;法院在判决书中应按照案例一中一审法院的做法对双方当事人称为“原告”和“被告”,而不应按照案例二中一审法院的做法再加上“反诉被告”和“反诉原告”的称谓;法院在本诉的判决正文中应该把被告提起反诉和法院处理的相关情况予以说明。

 

(三)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起诉时,法院能否把当事人互称为“反诉原告”和“反诉被告”?


虽然目前大部分法院认为不应受理一方当事人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提起的反诉,但是对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向法院起诉的情况下,地和各级法院在民事判决书中对于当事人的称谓还是比较混乱的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法院(2021)浙0702民初12764号民事判决书把一方称为原告反诉被告,把另一方称为被告反诉原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22)京民申6846号民事裁定书把一方称为一审原告反诉被告,把另一方称为一审被告反诉原告,辽宁省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2022)辽06民终2207号民事判决书把一方称为原审原告反诉被告,把另一方称为原审被告反诉原告。这种表述非常容易让人误解成反诉原告是在原告起诉后又提起了反诉法院决定了反诉与本诉合并审理,但看完裁判文书全文知道实际情况是双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均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一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当事人称谓混乱情况说明有些法院对于反诉概念的理解还是不一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第四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同一裁决,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并案审理,双方当事人互为原告和被告,对双方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当一并作出裁决。......”,法院并案审理的非一个本诉一个反诉,把当事人称为反诉原告和反诉被告并不准确并且极易人们的误解实际上,法院审理的是两个本诉,当事人应称为原告和被告,司法实践中通常是把先起诉的一方当事人称为原告(被告),把后起诉的一方当事人称为被告(原告)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法院对于被告提起的反诉应裁定不予受理,当事人不服的可以上诉

2、在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提起反诉,法院应先就反诉进行处理,之后再审理本诉,在本诉的判决书中称当事人为“原告”和“被告”,并把被告反诉和法院处理的相关情况予以说明。

3当劳动争议案件的双方当事人都起诉时,法院应将当事人互称原告和被告。

 

(二)建议


1、建议最高院通过司法解释的式对此予以明确规定,以避免各地和各级法院出现司法实践不统一的情况;

2、建议在相关司法解释对此未予明确规定之前,各地和各级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审理过程被告提起反诉的情况自行统一处理方式,并在双方当事人均起诉时自行统一对当事人的称谓

3、建议如劳动者用人单位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15日的法定期限内及时向法院起诉,不要寄希望于观望对方是否起诉、等对方起诉后再提起反诉的策略,以免影响自己诉讼权利的行使和实体权利的维护

 

四、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五十四条 原告可以放弃或者变更诉讼请求。被告可以承认或者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五十条 当事人对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以外的其他劳动争议案件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第二百三十二条 在案件受理后,法庭辩论结束前,原告增加诉讼请求,被告提出反诉,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可以合并审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第二百三十三条 反诉的当事人应当限于本诉的当事人的范围。   

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法律关系、诉讼请求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者反诉与本诉的诉讼请求基于相同事实的,人民法院应当合并审理。   

反诉应由其他人民法院专属管辖,或者与本诉的诉讼标的及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理由无关联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一)

第四条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均不服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的同一裁决,向同一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并案审理,双方当事人互为原告和被告,对双方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应当一并作出裁决。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撤诉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另一方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继续审理。双方当事人就同一仲裁裁决分别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后受理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案件移送给先受理的人民法院。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4
    2023 - 09 - 15
    作者:赵丹青在商标实务中,对于将与他人在先登记、使用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字号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文字申请注册为商标,容易导致相关公众混淆的,可以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主张系争商标对他人在先字号权的损害,要求将系争商标不予核准注册或者予以无效宣告。 若是反过来,将他人在先注册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应当如何进行维权呢?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 案情简介 台联良子公司于2004年注册“良子”商标,核定使用在第44类服务上,即蒸汽浴室;按摩;公共卫生浴室;美容院;修指甲;高级理发店。台联良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于2005年、2006年均被授予全国“百佳诚信单位”“2005年中国十大行业隐形冠军”。2015年,良子获得创新医疗大赛180+项目,2016年获得中美健康峰会100+项目。《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台联良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20年,足间道良子公司成立,曾用名北京阿丽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变更为现名称。经营范围包括健康咨询服务、体育健康服务、生活美容服务、足浴服务等。足间道良子公司在其店铺招牌、靠垫、毛巾、前台等处均突出使用“足间道良子”标识。台联良子公司发现上述行为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本案中,台联良子公司涉案商标核准注册服务包括第44类的按摩、洗浴、美容理发,结合足间道良子公司经营范围、店招、店内装潢及宣传材料,足间道良子公司提供的是与涉案商标核定服务项目类似的按摩及足浴服务,两者服务类别相同。足间道良子公司未经台联良子公司许可,在经营场所的店招突出使用了与上述注...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3 - 09 - 08
    作者:刘文娟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原《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及《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除进一步规范企业名称登记规则外,新《办法》最大的亮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对在先权益的保护以及优化了企业名称争议解决机制。笔者具体总结如下: 第一, 扩大了企业名称登记审核范围,有利于快速、高效解决争议; 新《办法》之前,各县级以上企业名称登记机关在对拟登记企业名称进行审核时,一般仅针对本辖区内登记的在先企业名称进行审查。在其他辖区内的企业名称一般不在其审查范围内,这就导致了不同辖区企业字号的冲突问题。 新《办法》的实施扩大了行政机关的审查范围,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不同辖区企业名称的冲突。同时,新《办法》明确规定各地方企业名称登记机关可以受理处理企业名称争议纠纷,权利人可选择通过行政程序解决企业名称争议问题。对于经判定侵权的企业名称需要变更名称的,不需要权利人另行申请,可以得到更高效地执行。 第二, 协调了企业名称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保护的对接 新《办法》之前,对于企业名称侵犯他人在先权益的,一般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在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予以解决。然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一般要求涉嫌侵权的企业名称已实际从事了商业活动。对于仅登记但未投入使用的企业名称,权利人往往束手无策。 新《办法》是直接针对企业名称的规定,不要求涉嫌侵权的企业名称已投入使用并造成实际的混淆后果。权利人认为他人企业名称侵犯了其企业名称合法权益的,可提起诉讼或请求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处理。 新《办法》弥补了之前企业名称争议解决上的不足,很好地将企业登记管理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相结合,有利于各部门法之前的...
  • 点击次数: 23
    2023 - 08 - 25
    作者:曲淼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经济发展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我国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应对市场需求,不少企业选择了采用劳务派遣这一灵活的用工方式。但2012年《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及2013年《劳务派遣暂行规定》的颁布,使劳务派遣用工的限制变得更为严格。因此在实践中,劳务外包成为了劳务派遣改头换面的屏障,众多企业纷纷选择转向劳务外包,以减轻单位用工责任、节省单位用工成本,这就导致了“假外包、真派遣”的现象时常发生。本文笔者通过对比分析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不同之处,来讨论实践中“假外包、真派遣”存在的各种法律风险及规避措施。 一、 对劳务外包的基本理解 1. 劳务外包的概念与特征目前,劳务外包在法律、行政法规层面无明确定义。根据各地条例、各级法院判决等可将劳务外包理解为:“劳务外包是指企业将其部分业务或职能工作发包给相关机构,由该机构自行安排人员按照发包企业的要求完成相应的业务或工作”。劳务外包具有以下特点:发包单位与承包单位的关系参照适用《合同法》承揽合同一章的相关规定;合同标的为发包单位的部分业务或职能工作;由承包单位自行完成该项业务。 2. 劳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区别 (1)标的不同・劳务外包的标的为“工作成果”:承包人以自己的设备、技术和劳动力完成来自发包方的业务委托,向发包人交付工作成果,并提交必要的技术资料和有关质量证明。・劳务派遣的标的为“劳动者”,用工单位购买的是劳动力。 (2)内在关系不同・劳务外包中,发包方和承包方之间是业务委托关系,发包方与劳动者不存在直接法律关系,承包方独立指挥命令劳动者完成业务委托,并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技术指导。・劳务派遣中,用工单位向被派遣劳动者直接行使指挥命令权。 (3)主体要求不同・劳务外包要求承包方具备相应的经...
  • 点击次数: 15
    2023 - 08 - 18
    作者:刘艳玲《民法典》合同编中的技术合同包括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和技术许可合同、技术咨询合同和技术服务合同。根据技术的成熟度、交易双方的实力和市场交易环境的不同,技术商业化实现会使用到不同的合同。根据科学技术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技术合同登记情况表,全国登记的技术合同共有772507项,技术合同成交额为44791.02亿元。其中,北京、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在全国各省市中位于前五名。北京、江苏、陕西、广东和山东的技术合同项数在全国各省市中位于前五名。根据科学技术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技术流向情况表,前面列举的这些省和直辖市中,输出技术的合同成交额大于吸纳技术的合同成交额的有北京、上海和陕西;吸纳技术的合同成交额大于输出技术的合同成交额的有江苏、广东和山东。其中,广东省广州市输出技术的合同成交额大于吸纳技术的合同成交额。技术成交额是包括技术交易额、委托方或受让方购置设备、仪器、零部件、原材料等非技术性费用在内的总金额。根据合同登记管理的相关规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统一由卖方(进口合同由买方)按自愿原则在所属地域内选择登记机构进行一次性登记。为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需符合合同登记管理要求,且申请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应使用规范名称、完整准确地表达合同内容。为此,科学技术部印发有技术合同示范文本供交易双方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发布有专利实施许可合同范本和专利开放许可合同范本供交易双方参考。但实际交易中,根据交易背景和交易双方的情况最后签署的技术合同会各有不同。现介绍美国证劵交易委员会(SEC)公布的一份技术转移和技术许可协议[1]给读者提供信息参考之用,这是一份InterDigital Communication, LLC和Beceem Communications Inc.之间于2010年签署的技术转移和许可协议。  首先是合同背景和目的。合同背景和目的能...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