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土增税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土增税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一、土地增值税视同销售规则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6]187号)第三条规定:


非直接销售和自用房地产的收入确定: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发生所有权转移时应视同销售房地产,其收入按下列方法和顺序确认:


1.按本企业在同一地区、同一年度销售的同类房地产的平均价格确定;2.由主管税务机关参照当地当年、同类房地产的市场价格或评估价值确定。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开发的部分房地产转为企业自用或用于出租等商业用途时,如果产权未发生转移,不征收土地增值税,在税款清算时不列收入,不扣除相应的成本和费用。


国税发[2006]187号文的第三被分为两款,其中第一款是土地增值税视同销售规则的基础依据,作为税收法律拟制条款,直接赋予了税务机关实质课征土地增值税的权限;第二款则是着重强调了征收土地增值税要以产权转移作为判定纳税义务发生与否的法定条件。


一个硬币只有两面,国税发[2006]187号文第三条似乎是把两个方面的问题都进行了明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物性质的多样性,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土地增值税清算适用视同销售规则时,依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有些争议也已经超出了税法本身的范畴,被引入了《民法典》物权编的规范内,而且在《民法典》范围还要适用特殊条款,极易引发争议。


土增税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二、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背景


大笨公司是一家地产公司,远赴某地拓展业务,通过招拍挂方式依法取得了一块国有土地建设使用权,并与国土部门签订《国有土地建设使用权出让协议》,协议本身多数内容都是格式条款,其中约定在规划建设的宗地范围内,要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建筑面积占比为10%,建成后按政府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销售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后续,大笨公司成立了小笨分公司,负责具体实施项目开发建设,小笨分公司根据上述《国有土地建设使用权出让协议》的约定,以乙方身份与当地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签订《保障性住房配建协议》,约定配建10%比例的廉租房,对廉租房的大小套数进行了明确要求,并约定后续将廉租房产权直接初始登记到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名下。


项目竣工后,小笨分公司又与当地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签订《保障性住房移交协议》,确认实际建造并验收合格的廉租房套数,约定一定期限内,小笨分公司要配合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去办理廉租房初始产权登记,不得有任何异议。


再后来,小笨分公司对该项目应税务部门要求实施土地增值税清算,小笨分公司将配建的廉租房作为开发产品,按照国税发[2006]187号文第三条的规定进行了视同销售处理,同时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土地增值税清算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10〕220号)有关回迁房的规定,将这部分视同销售的收入作为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拆迁补偿费进行扣除申报,申请退税800万。


税务部门针对土地增值税清算进行审核,认为小笨分公司配建的是廉租房,属于保障性住房,但不是回迁房,将视同销售收入再作为拆迁补偿费扣除没有法律和政策依据,从而调整申报扣除金额,要求小笨分公司补缴土地增值税3000万元。


廉租房作为并轨管理后的一类保障性住房,确实和回迁房性质不同,在税务总局未明确保障性住房视同销售收入可以作为某项扣除项目进行扣除前,应该说税务部门的执法没有问题。


土增税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三、对土增视同销售规则的思考


从想退800万元到被追缴3000万元,小笨分公司陷入了被动,土地增值税增值额是由收入金额减去扣除项目金额得出,既然不能作出扣除项目金额,那么,无偿配建并移交廉租房是否一定要作为视同销售的收入呢?


于是问题,就转回到了国税发[2006]187号文第三条第一款的具体适用上了,作为税收拟制条款,第三条第一款包含了一系列的征税要素,既包含了纳税义务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征税对象(开发产品)以及主观目的(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等),还对纳税义务发生时点(发生所有权转移时)都予以了明确规定。


读到这,很多读者会说,这规定既然如此明确,那哪来的争议呢?我最初也是这么理解的,但真正跳出税法去看税收规范性文件,你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例外情况,税法根本没规定,但是其他法律规定了,正是这些其他法律的规定,让税务机关在适用时不能自行主观判断。


首先说纳税义务主体,房地产开发企业没有异议。


其次说征税对象,在征税对象的表述里,在同一个条文里出现了“开发产品”和“开发的部分房地产”,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产品”是否等同于“开发的部分房地产”,如果等同的话为何有不同描述,如果不等同又有何差别?


再者说,2014年才并轨运行的保障性住房,是否应被纳入2006年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所定义的“开发产品”?如果保障性住房不是开发产品,考虑保障性住房作为一种无偿移交给政府、公用事业单位用于非营利性社会公共事业的建筑物,那么是否应适用土地增值税有关公共设施的处理原则,因无偿不确认收入,仅扣除成本、费用?


税务部门认为,廉租房不属于公共设施,因为《国有土地使用出让合同》的配套设施章节,不包含廉租房。第一个争议点就此产生,但这才刚刚开始,远没有结束。


下面接着说,有关视同销售的主观目的,除了用于职工福利、奖励、对外投资、分配给股东或投资人、抵偿债务、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外,一个“等”字的兜底,又将目的引入了深深的不确定当中。


小笨分公司简单以为,把廉租房移交给保障性租房管理中心,是为了满足后续移交协议的要求,不存在上述目的。但税务部门认为,小笨分公司承诺无偿配建廉租房是对政府出让土地的承诺条件,借以获得招拍挂土地,现在移交属于抵偿对政府部门应偿还的债务。


明明没有现实债务,税务部门又拟制出了一个虚拟的债务,而且是欠政府的债务,现在的移交是抵偿债务。


土增税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四、企业与税务部门的核心争议


至此,纳税主体有了,征税对象确定了,主观目的也拟制存在了,小笨分公司与税务部门的争议才进入了关键,什么是“所有权的转移”?


“所有权的转移”,在整个土地增值税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体系内,仅存在国税发[2006]187号文这一处,除此之外,在企业所得税法以及个别国际税收协定中有这个概念。


所有权是一个物权概念,所有权是物权的一种,所有权不能代表所有物权,物权还包括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权基本分类为动产物权和不动产物权,因此所有权也可被分为动产所有权和不动产所有权,动产所有权以交付为要件,不动产所有权已登记未生效要件。


在土地增值税,这个以房产土地为征税对象的税种里,建设用地使用权和不动产所有权是主要对象。廉租房或者其他保障性住房属于不动产,在被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产品”认定下,适用视同销售规则去判定“所有权的转移”要满足两个层面的法律关系,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是否拥有对保障性住房的所有权,二是该不动产所有权是否已经有不动产登记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具体再回到小笨分公司,小笨分公司经过不动产登记查询发现,在土地增值税清算结论作出时,无偿配建的廉租房仅被登记到了大笨公司名下,尚未向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进行变更登记。


小笨分公司这个时候又想当然了,以尚未发生不动产权利变更,因此不属于“发生所有权的转移时”,不应该视同销售,税务部门却认为即便当下还未发生,但根据协议未来必然发生,所以需要视同销售。


土增税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五、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无他,小笨分公司只能继续向第一个法律关系去寻求突破,根据小笨分公司签订的《配建协议》和《移交协议》,都约定廉租房的初始产权登记应该初始登记到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名下,小笨分公司认为,这些廉租房不会发生所有权转移,当下被登记到大笨公司名下是错误登记,需要进行更正登记。


税务机关认为,根据《民法典》第二百三十一条规定: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实设立或者消灭物权的,自事实行为成就时发生效力。小笨分公司因合法建造房屋属于事实行为,不需要通过登记来确认所有权。


一个土地增值税关于视同销售规则的适用,被突然拉升到《民法典》的高度,小笨分公司如何应对呢,只能就所有权问题再去《民法典》寻求救济。


终于小笨分公司找到了一条,也就是《民法典》第三百五十二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权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但是有相反证据证明的除外”。


那么什么才是相反的证据,能够证明建造的建筑物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的所有权,不属于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呢?


小笨分公司查到一份某某省政府文件,在进行土地招拍挂的年份之前,该省省政府就明文颁布了《某某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某政【2011】28号),该意见明确规定:把配建作为一项强制性举措加以推行,自2011年3月1日起,挂牌出让的商品住房用地新上项目,须按照项目总建筑面积10%(5%为廉租住房、5%为公共租赁住房)以上的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并在规划和出让条件中予以明确。配建的廉租住房产权归政府所有。


小笨分公司拿着省政府的这个文件(现行有效,仍未被废止),又搬着《民法典》以及《配建协议》和《移交协议》,寄希望于说服职能部门,作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其对廉租房自始不具所有权,且应初始登记至保障性住房管理中心名下不会发生所有权转移的情形,从而不适用国税发[2006]187号文第三条有关视同销售的条件。


小笨分公司至今未能如愿,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民法典》作为法典,无法溯及到税法范畴,从而规范国税发[2006]187号文的“所有权转移”嘛?亦或者判断视同销售,本身就只是一个税务问题,税务部门依职权判断就完全可以了。


以下文字载自
土增税视同销售与《民法典》的交集


民法典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民法典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制度载体,很多规定同有关国家机关直接相关,直接涉及公民和法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和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同时,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力,是维护民法典权威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府要以保证民法典有效实施为重要抓手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19
    作者:刘艳玲中国商标法第48条规定了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认可的商品,帮助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在市场上建立起重要的联系。司法审判中区分商标性使用和非商标性使用非常重要,是否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主要看商标使用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非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非商业活动,其目的不是引导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如果属于描述性使用或指示性使用,也会被认为是商标的正当使用,不侵犯他人商标权。中国商标法第59条第1款列举了商标的描述性使用方式。指示性使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用于不侵权抗辩,这种使用需限定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因此称为指示性合理使用更确切。相对比地,美国商标法“Lanham Act”中也有商标正当使用的概念。美国商标法的正当使用原则包括描述性正当使用和指示性正当使用。在指示性正当使用中,可以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的商标,用于比较广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学术工作、模仿和批评和评论等目的。 下面展开讨论非商标性使用的情形,这有助于企业或个人初步了解自己对他人商标的使用是否会侵犯商标权。    非商标性使用-描述性使用  商标或服务提供者除标识自己的商标,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外,还会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型号或者生产者的名称等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从而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达到促销其商品或服务的目的。根据中国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例如,A公司在销售网页链接中使用“Dliziz椰子款”标识销售鞋类商品,其中,“Dliziz”是A公司的注册商标,而“椰子”标识是另一B公司...
  • 点击次数: 1000000
    2024 - 07 - 05
    作者:金涟伊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易手段。然而,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亟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未经商标注册人授权,在网络店铺名称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识的行为,现行的商标法并未对此提供明确的指导。相关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通常同时援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而不同法院在判决时所依据的法律也存在差异。 经检索相关判决书,我们发现法院判决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可类比于企业名称,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二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侵权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应认定为商标侵权。 2018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所持的观点即为第一种观点。在(2018)冀民429号判决书中,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的观点,即“……官方旗舰店的店铺名称属于一种企业(店铺)字号,而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于自己企业字号的行为,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八条‘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的规定吸纳,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侵害商标专用权的情形。” 故此,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裁判,维护了权利人的相关权益。 但更多判决倾向于第二种观点。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2020)京0102民初27860号判决中认为,被诉侵权店铺将商标使用于店铺名称、店铺内宣传、商品名称及商品图片等位置,此种使用系为标明商品来源,属于商标性使用,因此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022年义乌市人民法院在(2022)浙0782民初6308号判决中认为,“对于被告滔馨公司在其网店名称及网店LOGO中使用‘泉日记’字样的行为,并未经过原告的授...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06 - 28
    作者:张嘉畅 在对美贸易当中,商标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注册美国商标有利于商标在海关备案,有利于避免商标侵权,同时,经营亚马逊平台商家也需要注册美国商标从而进行亚马逊店铺的品牌备案。与中国商标法不同,美国商标制度更加注重商标在商业当中的实际使用。从申请到注册甚至续展,申请人在许多环节需要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使用证据,以确保商标有效。本文旨在整理美国商标申请注册需提交使用证据的关键环节,以便外贸企业快速了解,避免商标因错过提交使用证据时间而影响商标效力。 美国注册商标需要提供使用声明及证据的时间节点如下表: 一、申请阶段 美国商标申请的申请依据有五种:1. 根据商标法第 1(a) 条,在商业中使用商标;(2) 根据商标法第 1(b) 条,有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3) 根据商标法第 44(d) 条,基于在先提交的外国申请,要求优先权;(4) 根据商标法第 44(e) 条,拥有申请人原籍国的商标注册所有权;以及 (5) 根据商标法第 66(a) 条,将国际注册的保护延伸至美国。 当申请人选择商标法1(a)条款,即以实际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时,需要在申请的同时提交商标已使用声明,并在每个类别提交使用证据,说明申请人如何在商业经营当中使用该商标。 如果申请商标尚未在美国实际投入使用,申请人也可以选择以意图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此种方式提交申请时无需提交使用证据,但需要基于其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在商标经过实质审查被核准后的6个月内,申请人需要像1(a)申请一样提交使用声明,并且同时提交使用证据。用此种依据提交美国申请,有助于商标权利人在商业经营当中更早地进行商标申请,也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将商标投入使用。 其他申请依据通...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6 - 21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19年1月,B公司作为承包人,与发包人A公司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B公司承包A公司发包的某项目工程施工。合同对工期、总价款、工程款的结算和支付、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诸多事项进行了详细约定。自然人C某在项目所在地多年承包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施工能力及经济实力。C某欲承包该项工程,找到B公司,请求B公司将该项工程全部转包给C某施工,B公司同意以“内部承包”的方式将该项工程转包。随后,C某委托自然人D某与B公司签订了《施工项目内部管理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约定C某安排D某作为该工程项目负责人具体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及劳务队均由C某聘用,前期垫资均由C某通过财务人员支出。但C某因有其他工程项目需要亲自管理,极少到该工程施工现场,更没有和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D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则常与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在精心组织下,该项目工程在工期内顺利完工,并于2020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合格,依法在当地建设管理中心备案。2021年11月,发包人A公司委托第三方对该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结算审核。经审核,结算造价为人民币850万余元。2023年5月,因尚有285万余元的工程款长时间未支付,且多次主张权利未果的情况下,C某以实际施工人名义,作为原告,将A公司和B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一纸诉状诉至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B公司为推卸责任,主张C某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实际施工人应是D某和C某,并安排其财务人员及D某出庭作证。财务人员证明其一直和D某对接联系,并未见过C某,D某是实际施工人。D某本人则出庭作证,陈述自己和C某合伙,享有15%合伙份额,是共同的实际施工人,D某无权单独提起诉讼。但C某同时表示自己从未投入资金,亦未有书面合伙协议证实。【争议焦点】本案在工程价款、质量等其他问...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