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电子证据研究之电子证据简述

作者:吴帅辰


一、引言


随着三大互联网法院的设立,电子证据已成为一种重要证据形式。法院原本基于书证、物证、人证发展出来的一整套基于物理时空的证据规则受到冲击。如何保存电子证据、认定电子证据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而正确认识电子证据是解决保存、认定问题的基础,电子证据在取证存证以及具体业务中的应用则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本研究将会从电子证据概述出发,研究电子证据的定义、演变、特点以及电子证据具体的取证和在具体案件中的应用。本文主要简述电子证据的定义、发展历程以及其与传统证据特点的区别。




一、电子证据的定义




广义的电子证据是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形成的一切证据,或者以电子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证据。广义电子证据范围十分广泛,存储于电脑硬盘、手机rom、以及其他电子存储介质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一切证据都是电子证据。

在法律上,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一十六条的规定,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根据法律的规定,这些电子数据被用来证明案件事实时即被称为“电子证据”。





二、电子证据的演变






电子证据在我国的演变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是20世界80年代之前。这个阶段人们对计算机和互联网知晓甚少,日常生活和业务生产中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接触甚少,自然也鲜有学者对此类证据问题有研究。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对电子证据的研究进入初级阶段,法学界和实务界基本一致认为电子证据即视听资料。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10年。法学界曾对电子证据展开过长时间地讨论,而这一时期也正是计算机和互联网进入蓬勃发展的上升时期,各种互联网业务也逐渐出现,早期的阿里巴巴、QICQ、企业黄页等都是这个时期发展的先锋业务。第四个阶段是2010年至今,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再加上我国率先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子证据作为独立的证据形态被法学界所接受,并成为我国证据立法和证据运用的一个必然趋势。

2012年《民事诉讼法》正式将“电子数据”规定为法定证据种类之一,2015年最高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16条第二款界定了电子数据的概念,2018年最高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11条初步规定了电子数据真实性审查规则。





三、电子证据的种类



电子证据的种类与特定案件事实的场景密切关联,不同场景下电子证据的种类不同。而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无法通过列举的方式穷尽,因而,在法律上,最高院归纳和梳理大量案件中多发、常见的电子数据的种类,作为电子数据成为电子证据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的决定》(2020年5月1日起生效)规定了电子数据的范围,包括:


(一)网页、博客、微博客等网络平台发布的信息;

(二)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即时通信、通讯群组等网络应用服务的通信信息;

(三)用户注册信息、身份认证信息、电子交易记录、通信记录、登录日志等信息;

(四)文档、图片、音频、视频、数字证书、计算机程序等电子文件;

(五)其他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传输的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信息。


通过列举加兜底说明的形式,最高院确定了目前可以作为电子证据的种类,已经可以覆盖目前绝大多数的案件类型。




四、电子证据的特点



电子证据不同于传统证据。传统证据,可以分为人证和物理证据,是基于三维物理空间的证据。而基于比特数据的电子证据是全新的类型,它具有无形性、脆弱性、易篡改性、跨越时空等特点,对取证及存证规则提出了新要求。


作为一种虚拟空间的证据,电子证据用于定案必须同时满足内容和载体上的关联性。前者是指其数据信息要同案件事实有关,后者突出表现为虚拟空间的身份、行为、介质、时间与地址要同物理空间的当事人或其他诉讼参与人关联起来。




(一)无形性





电子证据是基于电子技术生成、以数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盘、光盘等存储介质中,其内容可与载体进行分离,并且可以复制到其他的载体。电子证据的实质是电子数据,也即一堆由“0”和“1”组成的代码数据。




(二)脆弱性




电子证据极其容易被破坏损毁,主要表现为在操作设备中因操作不当造成的数据损毁;人为对电子证据的载体进行损毁,或者人为地对电子数据进行编辑、删除、粉碎且无法找回;突发性断电、短路、硬件故障、病毒或黑客攻击造成电子证据被破坏,无法复原。




(三)易篡改性




电子证据与其脆弱性类似,其既然是一串电子数据,则就容易被编辑和篡改,只要没有备份或者留有副本数据,被篡改的电子数据就很难被复原,技术难度要求较高。




(四)跨越时空




由于电子证据是存储在存储介质中的电子数据,它本身就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进行传输,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电子证据的数据代码不被破坏,理论上它可以一直存在。





结语:



随着我国从互联网时代进入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频发的涉网案件以及种类多样的技术成果使得电子证据在司法审判领域愈发重要。尤其是在案件的取证与存证中对如何对电子证据进行应用,以及具体的技术手段如何赋能电子证据的存证与取证,都是我们亟待关心的问题。之后我们将会针对电子证据的存证取证方式以及现阶段有什么新的技术手段进行简要介绍和论述。



附录:电子证据有关法律渊源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8年杭州互联网法院《民事诉讼电子数据证据司法审查细则》
2018年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互联网电子数据证据举证、认证规程(试行)》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收集提取和审查判断电子数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2015年《电子签名法》 2015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 2013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律师办理电子数据业务操作指引》
2012年《民事诉讼法》
2012年中国公证协会《办理保全互联网电子证据公证的指导意见》
2011年《信息安全技术、公钥基础设施电子签名格式规范国家标准》




[注] 

[1]《电子证据的发展历程及应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7
    2023 - 11 - 07
    作者:张琳在交通事故中,如受害方的车辆为经营性车辆,如出租车、长途客车、货运车等,在车辆损坏后,不仅会产生车辆修理费用,还会产生停运期间的经营损失。对于该停运损失,责任方是否应当赔偿?如应当赔偿,是否可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对于上述情况,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三)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虽然上述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理解和执行上的不统一。笔者拟结合几个案例针对相关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案例简介案例一:郭某与赵某、某财保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参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23)京0101民初32号一审民事判决书)郭某向法院起诉,请求赵某赔偿车辆维修期间的营运损失9000元(600元/天×15天)、交通费,某财保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法院查明,2022年某月某日,赵某驾驶的A车与郭某驾驶的B车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损坏,无人受伤,交警部门认定赵某全责。郭某系网约车司机,某财保公司已赔付了修车费。法院经审理认定,郭某主张的停运损失属于间接损失,不属于交强险和商业险的赔偿范围,郭某要求某财险公司理赔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赵某负全责,应赔偿郭某合理停运损失;停运损失的具体数额,结合车辆停运时间、郭某运营成本、运营能力、运营收入等因素确定;郭某主张的15天维修天数超出合理期限,结合郭某车辆损坏程度和维修项目,酌定为8天;综合考虑事故车辆受损、停运、运营行业收入水平等因素,酌定郭某合理停运损失为300元/天...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3 - 10 - 30
    作者:刘艳玲              商业秘密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即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二是该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三是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概括地说,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即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 技术秘密纠纷案件由于其技术复杂性、案件背景复杂性和有效证据取得性等原因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属于较难的案件。权利人主张被诉侵权人侵犯自己所有的技术秘密,权利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和理由:第一,明确其技术秘密的内容,通常需要细化固定和明确其主张的技术密点;第二、举证该技术秘密具有商业价值;第三、被诉侵权人持有的侵权信息;第四、被诉侵权人持有的侵权信息与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构成实质上相同;第五、被诉侵权人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中所列的侵权行为之一。首先,技术秘密内容的查明作为商业秘密的确权基础就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本文结合现有裁决文书对技术秘密纠纷中技术密点的分析和认定进行讨论。  【案号】(2015)闽民初字第152-3号民事裁定书和(2020)最高法知民终385号二审民事裁定书[汕头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北大方正物产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方兴化工有限公司等其他侵害商业秘密纠纷] 【一审基本案情】汕头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汕头海洋公司”)主张其系S.O.E第二代聚苯乙烯成套工艺、装备专有技术许可的所有权人,并将该专有技术许可给了泉港海洋公司使用。后泉港海洋公司的资产经司法拍卖后归被告之一方兴公司所有。为能启动生产,方兴公司在原泉港海洋公司部分高管和技术骨干尚未解除劳动合同并负有保密和竞业限制义务的情况...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3 - 10 - 16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22年8月22日,原告宗某某到被告某保健品经营部所经营的店铺购买燕窝,支付价款5000元。原告称其在准备送人时发现涉案产品“燕窝”外包装标签仅仅标注了产品名称,未标注配料表、生产日期、执行标准、保质期、储存条件、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编号、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属于无证生产、来路不明的“三无产品”。遂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将被告诉至人民法院,请求:1、被告支付原告货款损失5000元;2、被告支付原告十倍赔偿50000元;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被告某保健品经营部辩称涉案产品“燕窝”属于食用农产品,并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原告购买产品后立即举报、索赔,属于典型的职业打假人,不属于正常消费者,不应适用《食品安全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原告进行保护。代理意见在审理中,法院总结了本案的几个争议焦点问题,原被告双方及代理律师紧紧围绕焦点问题展开举证、质证、辩论。法院为查清案件事实,亦依职权进行了必要的调查。1、原告宗某某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原告宗某某在本案中究竟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职业打假人,这一身份的认定对本案审理至关重要。通常,产品外包装标签肉眼可见,相关信息是否标注,购买人一看便知。宗某某在购买涉案产品时,必然明知涉案产品外包装标签上没有配料表、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等各项相关信息,其仍然购买,显然是“知假买假”。宗某某购买涉案产品不是为了生活消费的需要,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条款牟取不当利益,其为职业打假人。为证明这一主张,被告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宗某某近年来十多起购买食品、药品后,以所购产品是“三无产品”为由,向经营者主张十倍赔偿的案例,并提交法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法院在审理中,依职权检索了关联案件,检索结果为:2023年1月以来,宗某某在法院所在省内十数个法院起诉共有19起案件,...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3 - 09 - 15
    作者:赵丹青在商标实务中,对于将与他人在先登记、使用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字号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文字申请注册为商标,容易导致相关公众混淆的,可以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主张系争商标对他人在先字号权的损害,要求将系争商标不予核准注册或者予以无效宣告。 若是反过来,将他人在先注册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应当如何进行维权呢?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 案情简介 台联良子公司于2004年注册“良子”商标,核定使用在第44类服务上,即蒸汽浴室;按摩;公共卫生浴室;美容院;修指甲;高级理发店。台联良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于2005年、2006年均被授予全国“百佳诚信单位”“2005年中国十大行业隐形冠军”。2015年,良子获得创新医疗大赛180+项目,2016年获得中美健康峰会100+项目。《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台联良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20年,足间道良子公司成立,曾用名北京阿丽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变更为现名称。经营范围包括健康咨询服务、体育健康服务、生活美容服务、足浴服务等。足间道良子公司在其店铺招牌、靠垫、毛巾、前台等处均突出使用“足间道良子”标识。台联良子公司发现上述行为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本案中,台联良子公司涉案商标核准注册服务包括第44类的按摩、洗浴、美容理发,结合足间道良子公司经营范围、店招、店内装潢及宣传材料,足间道良子公司提供的是与涉案商标核定服务项目类似的按摩及足浴服务,两者服务类别相同。足间道良子公司未经台联良子公司许可,在经营场所的店招突出使用了与上述注...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