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个人敏感信息与隐私权初探

《民法典》规定了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并把一部分个人信息通过隐私权的方式进行保护。但是《民法典》没有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的规定,这与行业内将个人信息区分为个人普通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的做法差别较大,不知道是立法者有意为之,还是行业内的做法并不与《民法典》冲突。本文并没有能力给出答案,但是可以把隐私权和个人敏感信息做一点简单的介绍,以作为继续研究该题目的基础。



一、隐私权



隐私权的基础是隐私,但是二者并不等同。并不是所有的隐私都可以给予法律保护,给予法律保护的隐私部分就是隐私权。i隐私应当受到法律保护的概念出现的很早,根据隐私权的鼻祖美国的路易斯布兰代斯和塞缪尔沃伦在其划时代的文章《隐私权》中考证,在1868年法国就有关于报纸的法律:“II.所有在期刊上刊登有关私人生活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将被处以五百法郎的罚金。”ii但是世界范围内公认的第一次将隐私权作为独立的权利提出,仍然是路易斯布兰代斯和塞缪尔沃伦的《隐私权》一文,该文写就的背景是沃伦对记者大肆报道其女儿的婚礼感到不满,但是又找不到既有的法律进行对抗,愤而创设了隐私权。隐私权此后在美国不断发展其内涵,到今天已经内容极大丰富,远远超过了任何其他国家。本文首先从美国开始介绍隐私权,进而介绍德国的隐私权,最后介绍我国的隐私权。


1、美国的隐私权


根据美国著名的法学家ErwinChemerinsky在其著名的《重新发现布兰代斯的隐私权》一文中介绍iii,隐私权至少包括了三种不同的权利:第一,防止政府侵入个人家庭或个人人格(作者注:即个人生活安宁和私密空间)。第二,一个人作出某些特定个人决定的权利(作者注:即个人自决权或个人自主权)。第三,个人控制与自身信息有关的传播的能力(作者注:即个人信息的保护)。


2、德国的隐私权


德国法上没有独立的隐私权的概念,隐私权保护制度建立在一般人格权的基础上,具有宪法上的尊严价值,因此得到了有利的保护。iv


3、我国的隐私权



  • 隐私权的不同理论与《民法典》的选择

在民法典出台之前,我国关于隐私权的说法很多,特别是隐私权究竟是一般人格权还是特殊人格权(具体人格权)存在争论,主流观点认为是具体人格权,而这个主流观点显然得到了民法典的认可。民法典将隐私权与其他具体人格权例如姓名权、肖像权置于第四编人格权之下,显然是作为具体人格权处理。

《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第二款规定,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 私人生活安宁

《民法典》关于隐私的定义显见是区分为私人生活安宁和私密情形两种,对于后一种即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的界定尽管会存在模棱两可之处,但是基本是清晰的,私密空间除了物理空间,如个人的住所、宾馆的临时居住的房间等,还包括个人的日记及虚拟空间。v私密活动比如情侣之间悄悄说的甜言蜜语。私密信息例如个人信息中秘密的内容。对于私人生活安宁,直接起草《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学者王利明撰文指出,私人生活安宁包括个人住宅安宁、个人住宅以外其他私人空间安宁(例如办公室、汽车、酒店房间、学生的书包和口袋、日记甚至网络虚拟空间)、日常生活安宁和通讯安宁。vi

但是,隐私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没有在立法中解决,即美国隐私权领域中的个人自决权是否被包括在隐私权内。例如,篡改他人的考试志愿,干涉别人的职业选择都是侵犯了个人自决权的典型情形。由于隐私权的第二种情形即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往往无法对个人自决权提供保护,隐私权中的第一种情形私人生活安宁就成为了必然的选择,而且从字面含义而言,干涉别人的事务自然会破坏别人的生活安宁,这种日常经验逻辑上的通顺是通过私人生活安宁保护个人自决权的起步。但是这还不够,还要看法律自身的逻辑是否讲得通。笔者认为,这完全是讲得通的。理由在于,按照《民法典》,个人信息的权利内涵包括了个人信息自决权,那么作为个人信息下位概念的私密信息自然也享有个人信息自决权。进一步的,由于《民法典》把私密信息作为隐私权进行保护,那么在私密信息方面,隐私权的保护就含有了个人自决权。

是否可以因此推论,中国的隐私权也包括了美国隐私权上的个人自决权,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但是无论如何,个人自决权在隐私权的保护中,只有私人生活安宁才有可能将其包括其中,隐私权的其他方面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无论是从语义还是体系上,都很难解释出个人自决权。




二、个人敏感信息


我国《民法典》将个人信息区分为个人普通信息和个人私密信息,后者通过隐私权保护。对个人信息,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即个人普通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个人私密信息和个人敏感信息是同义词,二者存在较大差别。关于个人私密信息,由于是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可以对照隐私的定义理解其内涵。个人敏感信息在我国是出现在国家标准中,并被行业广泛采用。另外,个人敏感信息在国外则呈现出与我国差异巨大的内涵界定。国外对于个人敏感信息界定要严格于国内,这样则意味着同一家企业在中国和国外就同样的事项,需要满足差异巨大的合规要求,这对中国相关行业特别是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影响重大。


1、个人敏感信息的判断标准

个人敏感信息字眼本身有一定的迷惑性,容易被理解为是个人感觉为敏感的信息,这是主观标准,并不正确。个人敏感信息虽然在具体判断标准上中外有别,学说多样,但是都是客观标准,也就是与其他信息相比,某些信息的泄露或不当处理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谓之“敏感”,而不管数据主体(即自然人)主观感受如何。例如,很多人对于自己的民族出身和党派并不敏感,在填写各种表格的时候写上民族和党派,但是民族和党派可能会导致歧视性的后果,例如在单位内部的升职加薪因此受到影响。因此,民族和党派无疑是个人敏感信息,不经过个人的明确同意,不得收集和处理。


  • 基本权利与自由标准


基本权利是指,“那些对于任何公民不可或缺的、不可取代的、不可转让的、稳定的、具有母体性的共同权利。”vii一般而言,基本权利就是宪法中规定的各种权利,也就是人权。各个国家宪法对基本权利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确定了六大类五十种基本权利,这六大类是尊严、自由、平等、团结、公民权和司法。其中,人格尊严是尊严类基本权利,个人数据保护是自由类基本权利。viii我国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即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精神和文化活动的自由即宗教信仰自由、文化活动自由、通信自由和秘密,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社会经济权利即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生存权,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即提出申诉和控告的权利、获得国家赔偿及赔偿请求权。自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自然的和基本的权利。ix因此,自由的范围要小于基本权利,会作为基本权利进行保护。既然自由作为基本权利进行保护,那么为何不直接用基本权利作为标准,而是要使用基本权利和自由的表述方式,原因在于,由于基本权利是要通过宪法或者宪法性质的联盟条约予以明确规定,为了避免遗漏没有写入宪法的自由,才使用基本权利和自由的方式。自由不只是排除外部约束和免受专制垄断,而且还包括了在服务于被称之为人类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发挥个人的天赋和习得的技术的机会。前者就是不受干预的否定性自由,后者是实现个人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肯定性自由。x二者之间有时候可能会存在冲突。


著名法理学学者博登海默给出了一个例子,一个强迫父母让孩子上学念书并让他们一直学习到一定年龄的法律,无论是对父母来讲还是对孩子来讲,都没有增进他们免受限制的自由;但是毋庸置疑,这种法律有助于自我实现的自由,而且还扩大了孩子在日后生活中的各种机会,特别是他们自由选择执业的机会。这是对自由进行限制的一个方面。另外,每个人都不能完全实施自己想要的自由,否则整体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因此每个人都要牺牲自己的部分自由,以塑造一个安宁有序的社会环境,并最终从中受益。这是常识,也是对自由进行限制的第二个方面。从法理学的角度,这实际上奠定了个人信息,不仅仅是个人敏感信息,保护的最基本理念,即个人信息是自由的一种,受到保护,但是也受到限制。

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在前言(51)指出,“性质上与基本权利和自由相关的极其敏感的个人数据,由于对其的处理可能对数据主体基本权利和自由产生重大风险,因此需要受到特别保护。”第九条则具体明确了这种极其敏感的个人数据的具体内涵,“显示种族或民族出身、政治观点、宗教或哲学信仰、工会会员资格的个人数据;为识别特定自然人为目的对基因数据、生物学数据;健康有关数据或者特定自然人的性生活或性取向的数据。”我国台湾地区和澳门似乎也是采取了基本权利与自由标准。我国台湾地区《个人资料保护法》将下列信息规定为个人敏感信息,“医疗、基因、性生活、健康检查、犯罪前科、病例信息。”我国澳门《个人资料保护法》将下列信息规定为个人敏感信息,“世界观、政治或宗教信仰、政治社团或工会关系、种族或民族起源、遗传信息、私人生活、健康和性生活。”xi美国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立法分散,以州法为主。美国和欧盟签署的《隐私盾框架原则》,个人敏感信息包括“医疗与健康状况、种族与民族血统、政治观点、宗教或哲学信仰、工会会员资格的个人信息或性生活相关信息。”xii这可以视为代表美国国家层面对于个人敏感信息的意见,明显也带有基本权利与自由的意思。




  • 歧视性标准


所谓歧视性标准,即以个人信息泄露和不当使用是否会导致特定主体遭受不平等或不公平的待遇为标尺认定个人信息的敏感性。xiii例如,日本在2015年通过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将个人敏感信息定义为,“有关种族、信仰、社会地位、病史、犯罪记录、受害历史以及内阁令中提供的可能引起社会歧视的其他信息。”xiv澳大利亚的《隐私法》及澳大利亚信息专员办公室对个人敏感信息的界定为,“关于个人意见或观点的信息,包括种族或民族血统,政治观点,政治性社团的成员资格,宗教信仰,哲学信仰,专业性或行业协会成员资格,工会会员资格,性取向或性行为,犯罪记录,关于个人健康的信息,遗传信息,生物辨识信息等”。澳大利亚信息专员办公室认为,对于个人敏感信息处理不当可能会对个体或是与之相关的个人产生不利后果,例如歧视、羞辱或是个人尊严受损。xv韩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个人敏感信息包括“总统令中列举的意识形态、信仰、出入境、所属工会或政党、政治心态、健康、性生活等其他可能危害数据主体隐私的个人信息”。xvi

基本权利与自由标准与歧视标准并不是排斥的关系,能够引起歧视后果很多原因就是基本权利与自由的内涵,例如民族,种族,基因,病史等。换一种说法,歧视标准可以视为基本权利与自由遭到侵犯而出现的一种后果。



  • 我国个人敏感信息采取标准



我国对个人敏感信息采取的标准既不是基本权利与自由标准,也不是歧视性标准,而是独树一帜的“高风险”标准。该标准虽然并不是孤例,但是鲜见其他国家或地区采用该标准。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对个人敏感信息提议了类似的标准,“个人可识别信息,其公开可能会给个人带来高风险,例如与健康相关的信息,遗传和生物识别信息,关于13岁以下儿童的信息以及个人精确的地理位置信息。”xvii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GB/Z28828-2012(简称2012保护指南),个人敏感信息是指,一旦遭到泄露或被修改,会对标识的个人信息主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个人信息。《2012保护指南》同时备注,各行业个人敏感信息的具体内容根据接受服务的个人信息主体意愿和各行业业务特点确定,个人敏感信息可以包括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种族、政治观点、宗教信仰、基因指纹等。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5273-2017(简称2017安全规范),个人敏感信息是指,一旦泄露、非法提供或滥用可能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极易导致个人名誉、身心健康、受到损害或者歧视性待遇等的个人信息。《2017安全规范》同时备注,个人敏感信息保护个人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银行账号、通信记录和内容、财产信息、征信信息、行踪轨迹、住宿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14岁(含)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等。并且通过是提供了详细的目录,说明个人信息的内涵,因为其重要性,全文摘录如下: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个人敏感信息判定

个人敏感信息与隐私权初探

△点击可查看大图

通过比较可知,《2017安全规范》与《2012保护指南》对于个人敏感信息的界定差异巨大,基本上不存在可比性。《2012保护指南》采取了“不良影响”的标准,由于几乎任何负面的情况都可以归类为不良影响,因为《2012保护指南》实际上并没有将个人敏感信息与个人普通信息准确区分开,也就几乎没有实际操作的意义。《2017安全规范》则不同,一是实质性的区分了个人敏感信息和个人普通信息,二是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指引。

2017安全规范》在2020年被《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GB/T35273-2020(简称2020安全规范)所替代,但是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主文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的定义与《2017安全规范》完全相同。但是在附录举例个人敏感信息时,发生了一些变化: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个人敏感信息判定

个人敏感信息与隐私权初探

△点击可查看大图


国家标准根据类型不同,效力也不同。GB是强制性标准,GB/T是推荐性标准,GB/Z是指导性标准。因此,对于后两者,从理论上不能强制执行,除非某规章明确要求执行该标准,才可以具有强制力。但是实践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由于法律对于个人信息的规定不可能太具体而具有直接可执行性,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只能使用国家标准,因此《2020安全规范》目前具有极强执行力。



三、律师观点



由于《民法典》并没有采纳个人敏感信息的说法。这是否意味着《民法典》否定了个人敏感信息?笔者认为并不能得出这种结论。

第一


我国目前对于个人信息保护采取的仍然是源自欧盟的“知情同意”模式,而非逐渐盛行于美国的“场景”模式。知情同意又分为默示同意和明示同意,个人普通信息通过默示同意即可处理,而个人敏感信息则需要明示同意。在我国基础模式不变的情况下,取消个人敏感信息的界定则会使得知情同意无法落地执行。

第二


个人敏感信息和个人私密信息存在重合但并不相同,无法互相替代。私密信息是敏感信息,但是不能说敏感信息一定是私密信息。原因在于,敏感的原因有很多种,私密只是其中的一种。从个人敏感信息的定义来看,其着眼点在于信息泄露可能导致的客观后果。例如个人的面部特征实时暴露在各种监控之下,而刷脸支付等技术的盛行意味着技术上可以利用获得的面部特征对个人财产盗刷,显然面部特征属于个人敏感信息,但是这并不是私密信息,每个人的面容随时随地的都在暴露给社会和公众。再比如,《2020安全规范》将14岁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一律界定为个人敏感信息,显然这些信息很多并不具有私密的性质。


从合规的角度,行业最关心的还是哪些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采取默示同意还是明示同意,以及向第三方转移个人信息时的注意义务。而从《2020安全规范》的变化来看,有一些此前举例被删除了,特别是手机号码和个人电子邮箱。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不再是个人敏感信息。笔者认为从一开始,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就不应该作为个人敏感信息保护。理由是:


第一,从《2017安全规范》和《2020安全规范》本身对于个人敏感信息的定义看,应该内含了对于后果严重性和较大可能性的要求。如果不做该要求,由于任何个人信息都具有导致人身、财产、身心健康等受到损害的可能性,任何个人信息都会是个人敏感信息。


第二,安全规范在附录B中指出,“通常情况下,14岁(含)以下儿童的个人信息和涉及自然人隐私的信息属于个人敏感信息”,即排除掉14岁以下儿童的情况,个人敏感信息等同于自然人的隐私信息,这一点在《民法典》中可以找到呼应,“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那么对于手机号和个人邮箱而言,本身并不是私密信息或者涉及自然人的隐私,反而是需要主动分享才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属性。对比之下,个人敏感信息举例中的其他示例,都是自然人希望保密,不愿意分享的属性。


第三,我国关于个人敏感信息的界定,本身已经过于严格,这与欧洲强调个人敏感信息是与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相关的做法不同,可能会阻碍我们数字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

i  Thomas J. Smedinghoff在其《Online Law: The SPA's Legal Guide to Doing Business on the Internet》一书中认为, “隐私是一种社会观念,其范围可能包括各式各样的状况,某些情况下隐私被法律保障,某些却没有,被保障的部分成为隐私权”,张台先,陈月菁译,中国台湾省美商艾迪生维斯理和儒林图书公司合作出版1999年版, 第16页,转引自《隐私权刑法保护》,王立志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10月出版

ii  《隐私权》,路易斯D布兰代斯和塞缪尔D沃伦著,发表于18901215日出版的《哈佛商业评论》,转引自宦盛奎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月出版,第60

iii 《重新发现布兰代斯的隐私权》,Erwin Chemerinsky著,是作者在纪念布兰代斯诞辰150周年论坛的演讲稿,转引自《隐私权》,宦盛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7月出版,第104页,106页,111

iv 《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研究》,徐丽枝著,法律出版社,20193月出版,第35

v 《解读民法典“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王春晖,程乐著,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20206

vi 参见《生活安宁权:一种特殊的隐私权》, 王利明著,中州学刊,2019年第7

vii 《法理学教程》,徐显明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397

viii 《欧洲联盟基本权利宪章》第1-50条,参见《欧盟数据保护法规汇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和京东法律研究院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11月第1版,第2-9

ix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美国]E.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月修订版,第299

x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美国]E. 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月修订版,第305-306

xi 我国台湾和澳门的个人敏感信息参见《个人敏感信息的法律保护规范》,张志峰,重庆行政,2020年第1

xii 参见《欧盟-美国隐私盾框架原则》二-2-C,引自《欧盟数据保护法规汇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京东法律研究院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11月第1版,第185

xiii 《论敏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田野,张晨辉,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7

xiv 参见《论敏感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对此的介绍,田野,张晨辉,河南社会科学,2019年第7

xv 参见《我国个人敏感信息的界分基础及其立法表达-兼评<民法典(草案)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介绍,潘林青,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月第22卷第2

xvi 韩国《个人信息保护法》,2011930日生效,参见《国际数据保护规则要览》,李爱君 苏桂梅主编,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和中国政法大学大数据与法制研究中心翻译,法律出版社,20184月第1

xvii 参见《我国个人敏感信息的界分基础及其立法表达-兼评<民法典(草案)第一千零三十四条>》介绍,潘林青,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月第22卷第2


△可向上滑动查看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7
    2023 - 11 - 07
    作者:张琳在交通事故中,如受害方的车辆为经营性车辆,如出租车、长途客车、货运车等,在车辆损坏后,不仅会产生车辆修理费用,还会产生停运期间的经营损失。对于该停运损失,责任方是否应当赔偿?如应当赔偿,是否可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对于上述情况,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三)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虽然上述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理解和执行上的不统一。笔者拟结合几个案例针对相关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案例简介案例一:郭某与赵某、某财保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参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23)京0101民初32号一审民事判决书)郭某向法院起诉,请求赵某赔偿车辆维修期间的营运损失9000元(600元/天×15天)、交通费,某财保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法院查明,2022年某月某日,赵某驾驶的A车与郭某驾驶的B车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损坏,无人受伤,交警部门认定赵某全责。郭某系网约车司机,某财保公司已赔付了修车费。法院经审理认定,郭某主张的停运损失属于间接损失,不属于交强险和商业险的赔偿范围,郭某要求某财险公司理赔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赵某负全责,应赔偿郭某合理停运损失;停运损失的具体数额,结合车辆停运时间、郭某运营成本、运营能力、运营收入等因素确定;郭某主张的15天维修天数超出合理期限,结合郭某车辆损坏程度和维修项目,酌定为8天;综合考虑事故车辆受损、停运、运营行业收入水平等因素,酌定郭某合理停运损失为300元/天...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3 - 10 - 30
    作者:刘艳玲              商业秘密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即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二是该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三是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概括地说,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即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 技术秘密纠纷案件由于其技术复杂性、案件背景复杂性和有效证据取得性等原因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属于较难的案件。权利人主张被诉侵权人侵犯自己所有的技术秘密,权利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和理由:第一,明确其技术秘密的内容,通常需要细化固定和明确其主张的技术密点;第二、举证该技术秘密具有商业价值;第三、被诉侵权人持有的侵权信息;第四、被诉侵权人持有的侵权信息与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构成实质上相同;第五、被诉侵权人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中所列的侵权行为之一。首先,技术秘密内容的查明作为商业秘密的确权基础就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本文结合现有裁决文书对技术秘密纠纷中技术密点的分析和认定进行讨论。  【案号】(2015)闽民初字第152-3号民事裁定书和(2020)最高法知民终385号二审民事裁定书[汕头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北大方正物产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方兴化工有限公司等其他侵害商业秘密纠纷] 【一审基本案情】汕头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汕头海洋公司”)主张其系S.O.E第二代聚苯乙烯成套工艺、装备专有技术许可的所有权人,并将该专有技术许可给了泉港海洋公司使用。后泉港海洋公司的资产经司法拍卖后归被告之一方兴公司所有。为能启动生产,方兴公司在原泉港海洋公司部分高管和技术骨干尚未解除劳动合同并负有保密和竞业限制义务的情况...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3 - 10 - 16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22年8月22日,原告宗某某到被告某保健品经营部所经营的店铺购买燕窝,支付价款5000元。原告称其在准备送人时发现涉案产品“燕窝”外包装标签仅仅标注了产品名称,未标注配料表、生产日期、执行标准、保质期、储存条件、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编号、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属于无证生产、来路不明的“三无产品”。遂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将被告诉至人民法院,请求:1、被告支付原告货款损失5000元;2、被告支付原告十倍赔偿50000元;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被告某保健品经营部辩称涉案产品“燕窝”属于食用农产品,并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原告购买产品后立即举报、索赔,属于典型的职业打假人,不属于正常消费者,不应适用《食品安全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原告进行保护。代理意见在审理中,法院总结了本案的几个争议焦点问题,原被告双方及代理律师紧紧围绕焦点问题展开举证、质证、辩论。法院为查清案件事实,亦依职权进行了必要的调查。1、原告宗某某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原告宗某某在本案中究竟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职业打假人,这一身份的认定对本案审理至关重要。通常,产品外包装标签肉眼可见,相关信息是否标注,购买人一看便知。宗某某在购买涉案产品时,必然明知涉案产品外包装标签上没有配料表、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等各项相关信息,其仍然购买,显然是“知假买假”。宗某某购买涉案产品不是为了生活消费的需要,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条款牟取不当利益,其为职业打假人。为证明这一主张,被告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宗某某近年来十多起购买食品、药品后,以所购产品是“三无产品”为由,向经营者主张十倍赔偿的案例,并提交法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法院在审理中,依职权检索了关联案件,检索结果为:2023年1月以来,宗某某在法院所在省内十数个法院起诉共有19起案件,...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3 - 09 - 15
    作者:赵丹青在商标实务中,对于将与他人在先登记、使用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字号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文字申请注册为商标,容易导致相关公众混淆的,可以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主张系争商标对他人在先字号权的损害,要求将系争商标不予核准注册或者予以无效宣告。 若是反过来,将他人在先注册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应当如何进行维权呢?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 案情简介 台联良子公司于2004年注册“良子”商标,核定使用在第44类服务上,即蒸汽浴室;按摩;公共卫生浴室;美容院;修指甲;高级理发店。台联良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于2005年、2006年均被授予全国“百佳诚信单位”“2005年中国十大行业隐形冠军”。2015年,良子获得创新医疗大赛180+项目,2016年获得中美健康峰会100+项目。《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台联良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20年,足间道良子公司成立,曾用名北京阿丽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变更为现名称。经营范围包括健康咨询服务、体育健康服务、生活美容服务、足浴服务等。足间道良子公司在其店铺招牌、靠垫、毛巾、前台等处均突出使用“足间道良子”标识。台联良子公司发现上述行为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本案中,台联良子公司涉案商标核准注册服务包括第44类的按摩、洗浴、美容理发,结合足间道良子公司经营范围、店招、店内装潢及宣传材料,足间道良子公司提供的是与涉案商标核定服务项目类似的按摩及足浴服务,两者服务类别相同。足间道良子公司未经台联良子公司许可,在经营场所的店招突出使用了与上述注...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