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商标法第十条禁用条款的几点思考


商标法第十条尽管在商标驳回案件中经常被援引,但实践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商标法第十条是禁用条款,即违反该条规定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但是市场上却存在大量涉嫌违反该条款的商标使用行为,对此如何定性及规范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

商标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具有重要的信息表达功能,同时受到不同法律法规的管辖。相关的法律法规包括:

1、   商标法律法规

2、   反不正当竞争法律法规

3、   广告法律法规

4、   治安管理处罚法律法规

5、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6、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7、   其他与市场管理和社会规范有关的法律法规

《商标法》

第十条 下列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

(一)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国歌、军旗、军徽、军歌、勋章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以及同中央国家机关的名称、标志、所在地特定地点的名称或者标志性建筑物的名称、图形相同的;

(二)同外国的国家名称、国旗、国徽、军旗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国政府同意的除外;

(三)同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名称、旗帜、徽记等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该组织同意或者不易误导公众的除外;

(四)与表明实施控制、予以保证的官方标志、检验印记相同或者近似的,但经授权的除外;

(五)同红十字红新月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的;

(六)带有民族歧视性的;

(七)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

(八)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有其他不良影响的。

 

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但是,地名具有其他含义或者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组成部分的除外;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

 

第五十二条:将未注册商标冒充注册商标使用的,或者使用未注册商标违反本法第十条规定的,由地方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制止,限期改正,并可以予以通报,违法经营额五万元以上的,可以处违法经营额百分之二十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经营额或者违法经营额不足五万元的,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反不正当竞争法》

 

第八条 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第二十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对其商品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或者通过组织虚假交易等方式帮助其他经营者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的,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

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属于发布虚假广告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规定处罚。

 

《广告法》

 

第三条 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以健康的表现形式表达广告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第四条 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第八条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提供者、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

 

第九条 广告不得有下列情形:

……

 ()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

 ()含有民族、种族、宗教、性别歧视的内容;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法规定,发布虚假广告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广告主在相应范围内消除影响,处广告费用三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两年内有三次以上违法行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广告费用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广告费用无法计算或者明显偏低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并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

 

第五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由广告审查机关撤销广告审查批准文件、一年内不受理其广告审查申请;对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没收广告费用,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可以吊销营业执照、吊销广告发布登记证件:

(一) 发布有本法第九条、第十条规定的禁止情形的广告的;

 

第五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对广告主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广告内容违反本法第八条规定的;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四十七条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或者在出版物、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刊载民族歧视、侮辱内容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分析

商标法第十条可大致分为三部分,其内涵和法律适用存在较大差别,这三部分是:

1、     第一款第1-6项、以及第8项的有害于社会注意道德风尚

2、     第一款第7项、第8项中的不良影响

3、     第二款地名条款。

详述如下:

1、第一款第1-6项、以及第8项的有害于社会注意道德风尚

我国对该行为的约束相对严格,不仅在《商标法》,同时在《广告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中进行了规制。同时,该部分的判定相对简单,如果违反,有较大可能受到法律制裁。例如上海台享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曾多次申请叫了个鸡商标未果,还因违反《广告法》被罚款50万,只好改名为叫了个炸鸡

2、第一款第7项、第8项中的不良影响

1)带有欺骗性,容易使公众对商品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误认的

第一款第七项是2014年修法时增加的内容,此前都是作为不良影响的一种进行处理。参考《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本条中的带有欺骗性,是指商标对其指定使用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作了超过其固有程度或与事实不符的表示,容易使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等特点或者产地产生错误的认识

欺骗性应该做较为严格的理解,并且主要是从消费者的立场进行判断,例如《审查及审理标准》将国酒举例为具有欺骗性,但事实上茅台作为国酒是客观事实,并没有欺骗性,相比之下,真正具有欺骗性的是商标法第十条禁用条款的几点思考。同时,如果商标有欺骗性,使用时可能构成虚假宣传的,还有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不良影响

参考《商标审查及审理标准》其他不良影响,是指商标的文字、图形或者其他构成要素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社会公共利益和公共秩序产生消极的、负面的影响。有害于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或者具有其他不良影响的判定应考虑社会背景、政治背景、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民族风俗、宗教政策等因素,并应考虑商标的构成及其指定使用的商品和服务。长期以来,不良影响条款发挥了口袋的作用,各种无法用其他条款规制但或多或少有所不妥的商标,都被放入了这个口袋予以驳回或者无效。对于不良影响,与政治、民族、宗教有关的内容比较容易判断为违法,实践中也可以通过其他法律加以规制,但对于经济和文化的不良影响更多的是主观判断,很容易出现不同的声音。上文提到的“叫了个鸡”商标申请被驳回和因为使用被罚款,而在“叫个鸭子”案中,“叫个鸭子及图”商标申请指定的服务为第43类汽车旅馆、酒吧服务等。尽管商标局、商评委和一审法院都认为格调不高,具有不良影响,二审法院却认为“鸭子的通常含义是指一种家禽,按照社会公众的通常理解,并不能从叫个鸭子的文字中解读出超出其字面本身的其他含义。一审法院认为‘叫个鸭子’格调不高,并不能等同于社会公众的一般认知,故诉争商标使用在指定服务上并未产生不良影响。”[1] 再比如,商标含有不规范的汉字或对成语的不规范使用的,如一网情深(网吧)、随心所浴(热水器)、衣帽取人(服装店)等是否合适存在一定争议,虽然商标局对于此类商标一般都是予以驳回,但是市场中依旧存在大量的使用。

对于不良影响的掌握宜从严,法律是社会规范,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一旦出现偏差,造成的损害和纠正的代价极大。另一方面,商标资源尽管不是无穷的,但也是极大丰富的,新法还补充了声音商标,如果当事人没有使用其商标申请,重新进行品牌选择也并非难事,如果当事人使用了其商标申请,通过对使用的检讨也更加容易判定是否造成了不良影响。对于上面提到的不规范使用汉语的情况,不仅要驳回商标申请,对实际使用也应该严格禁止。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主要传播方式,任何对于语言的不当使用无异于自毁长城。目前市场上大量出现的不规范使用语言的行为,并非是因为我国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更可能是执法不严的结果。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指出近期听众观众反映,一些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还存在语言文字不规范的问题,如随意篡改、乱用成语,把尽善尽美改为晋善晋美,把刻不容缓改为咳不容缓,等等。这些做法不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相违背,对社会公众尤其是未成年人会产生误导,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3、   第二款地名条款

地名条款存在不少争议,例如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就撰文认为,该条仅适用于商标的文字部分仅由地名组成的地名商标,而对于地名仅为文字组成要素之一的商标并不适用。之所以采取这种原则,其原因在于地名不得作为商标使用主要的考虑因素在于具有地理描述性,不具有显著性,而通常仅在文字部分仅由地名组成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后果[2]。法院在文中举例汝阳杜康,认为该商标没有违反地名条款。

由于地名的公共属性,任何主体都可以使用该地名,而且市场主体往往愿意使用地名来表示其产地或者性质,特别是地方特产,缺乏地名几乎就无法准确表述。也正因为如此,对于地名作为商标注册应该持严格的标准,同时也要考虑到诸如北京市一中院的上述逻辑分析的合理性,允许一部分商标带有地名,即便如此,由于商标法第五十九条的合理使用的存在,含有地名的注册商标也无法禁止他人合理使用地名。需要注意的是,地名由于具有能够表示产品来源的部分功能,所以地名条款与欺骗性条款存在交叉,例如一家贵州企业申请或使用带有西安字样的商标,则有可能违反欺骗性条款。

三、若干问题

1、   商标局认定某商标申请违反商标法第十条,其使用是否一定违法?

不宜一概认为违法,理由是:

1)  第十条存在明显的划分,有些内容比较容易认定违法,有些内容如果认定违法则与客观实际不符,例如国酒、例如实事求是,例如地名商标。由于第十条主观性较强的特点,商标局的认定也仅仅是一个结论,特别是在没有经过商评委和法院复核的情况下,对具体案件具有管辖权的当地工商、法院可以参考商标局的结论,但不宜直接执行该结论。

2)  第十条的判断对象是商标标志本身,不考虑使用的因素。但是,商标一旦投入使用,就有了消费者认知,这种认知是可以反驳商标局的观点的,例如通过使用证明没有造成不良影响。这里要避免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逻辑误区,不能因为商标局判定不良影响,就认为使用是违法的,从而设定一个违法使用不能产生合法权益的局面。

3)  商标法第十条首先是关于商标的规定,假定一个企业对于某个标识的使用并不是作为商标,例如作为包装装潢的一部分使用,那适用商标法就成了无源之水,当然这并不妨碍从其他法律继续分析。

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对市场经济进行强行政管理的特色,一旦商标局认定标志违反商标法第十条,则对其申请人的实际使用行为容易造成不利后果。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20186月至10月开展打击使用未注册商标违反《商标法》禁用条款行为“净化”专项行动[3],各地工商部门都接到来自于商标局的“黑名单”-即曾经因为违反商标法第十条而被驳回的商标清单,要求各地工商在辖区内予以查处。专项行动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就可能误伤一些正常的商标使用行为。

2、   违反商标法第十条的商标申请的实际使用是否一定得不到保护?

基于对一个问题的分析,使用不一定是违法的,有得到保护的可能。典型的案件就是鬼吹灯案,《鬼吹灯》作品的权利人玄霆公司曾多次试图申请鬼吹灯商标,均被驳回,理由是具有封建迷信色彩,属于不良影响。但是,爱奇艺因推出《鬼吹灯之牧野诡事》,被玄霆公司起诉,理由是侵犯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权和虚假宣传。被告抗辩的理由包括,原告先后多次在不同商品上提出鬼吹灯商标申请,但均被商标局以封建迷信色彩易产生不良影响为由予以驳回,据此一个非法的使用不可能产生合法的权益。法院在判决书中认为,商标局作出的上述驳回鬼吹灯商标注册的通知,均未经过商标评审委员会复审及人民法院生效法律文书的确认。同时,某些标识在某一或某些商品类别申请注册,具有不良影响,但在其他类别的商品上申请注册则不会产生不良影响,同一标识在申请商标注册时,是否具有不良影响,有时与商品类别有关。因此,商标局的驳回通知不能当然成为本案认定是否构成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的依据。[4]徐州中院最后认定鬼吹灯不具有封建迷信色彩,可以受到保护。

徐州中院的认定就与商标局认定相左,但是由于二者之间并无隶属关系或者可以互相影响,假设权利人再次提出商标申请,并援引徐州中院的判决要求予以公告,恐怕也很难得到支持。这也充分说明了个案审查的意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见商标是否违反商标法第十条的判断相对复杂,其内涵极为丰富。有些款项宜从严审查,有些款项宜适度宽松,坚持个案审查原则意义重大。对于被商标局认定为违反商标法第十条的标志,一方面对其使用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后果,另一方面当事人也应当积极应对,穷尽法律救济途径,争取获得注册。同时,考虑到具体执法机关和可适用法律的丰富,当事人应当谨慎对待,少用或者不用涉嫌违法的商标,咨询专业意见,尽可能地减少法律风险。



[1]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2017)京行终3393号行政判决书

[2]《商标确权行政审判疑难问题研究》,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编,知识产权出版社,P24

[3] http://sbj.saic.gov.cn/tzgg/201807/t20180711_275011.html

[4] 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2017)苏03民初27号民事判决书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10 - 28
    作者:杨秀芸2020年修订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首次确认了企业名称争议可以通过行政裁决的形式处理。随后202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实施办法》进一步细化了企业名称争议裁决制度的相关规定,包括处理原则、流程时限、考虑因素等。部分省份也紧跟步伐,相继颁布与企业名称登记与争议处理相关的地方性规定,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企业名称争议处理办法》,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印发了《云南省企业名称争议裁决办法(试行)》等等。尽管这些规定的出台为企业名称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处理路径,但在实践中,适用企业名称争议裁决程序仍面临诸多挑战。以下是本人在处理企业名称争议裁决中遇到的难题以及对解决策略的初步想法。一、企业名称争议处理分割化的困境与思考(一)困境描述笔者在进行企业名称投诉的实践中,观察到一种普遍现象,如果他人登记的企业字号与在先企业字号、注册商标都高度近似的情形下,在先权利人在投诉或争议裁决申请文件中,会将企业名称侵权、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并提出,请求行政机关综合考虑,从而给出一个公正的处理决定。但是行政登记机关往往在收到文件后,会将企业名称侵权、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等纠纷划分至不同科室或部门处理,如:注册许可科聚焦于企业名称登记的合规性审查,注重形式审查,而知识产权科或商标科或不正当竞争科会专注于商标侵权与不正当竞争,注重实质审查。这种“各自为政”的处理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专业分工,却也因信息孤岛效应而难以形成对案件全面、系统的认知,从而导致许多企业名称争议案件难以获得公正、合理的裁决。(二)探讨企业字号和商标均是现代企业重要的商业标识,企业字号是用来区别生产经营者的,代表企业的信誉,须与商品的生产者或经营者相联系而存在。商标是用来区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须与其所依附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相联系而存在,代表着商品或服务的信誉、质...
  • 点击次数: 1000002
    2024 - 10 - 18
    作者:赵丹青 在药品反假冒的案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打击假药和回流药。本篇文章浅显地梳理一下几个重点罪名的适用。 1、“假药”界定的变化 对于“假药”的界定《药品管理法》在2019年发生重大变化。 2015年修正的《药品管理法》第四十八条中规定“依照本法必须批准而未经批准生产、进口,或者依照本法必须检验而未经检验即销售的”药品,按假药论处。也就是,未经批准进口的药品,即使有疗效也按假药论处。但在2019年修订的《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关于假药的定义中,删除了以药品是否批准来界定假药这一条款。 《药品管理法》(2019年修订)第九十八条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下同)、销售、使用假药、劣药。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假药:  (一)药品所含成份与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成份不符;  (二)以非药品冒充药品或者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  (三)变质的药品;  (四)药品所标明的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超出规定范围。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徐峥扮演的角色从印度购买未经批准进口的仿制药,如果按照修改前的《药品管理法》应当视为假药。但按照修改后的法律,印度仿制药并不属于应当被认定为假药的情形。现实中,徐峥扮演的角色陆勇因检察院撤回起诉而被无罪释放。主要的依据是2014 年 11 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危害药品安全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已失效),其中提到“销售少量未经批准进口的国外、境外药品,没有造成他人伤害后果或者延误诊治,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后在《药品管理法》(2019年修订)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三款亦明确规定“未经批准进口少量境外已合法上市的药品,情节较轻的,可以依法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2、生产、销售假药罪 VS 妨害药品管理罪...
  • 点击次数: 1000010
    2024 - 09 - 13
    作者:金涟伊为确保药品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设立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溯源制度等配套制度,同时,对于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的行为,国家依法予以处罚,确保落实药品安全。处罚手段中,“没收违法所得”是最常见的处罚方式。 实践中,药品案件的违法所得应当如何确定? 对于该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于2007年2月8日作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违法所得”问题的批复》(国食药监法[2007]74号),批复称,一般情况下,《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中的“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的全部经营收入”。《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条、第八十七条(对应2019年修订后的第一百二十二条、第一百三十八条)规定的“违法所得”是指“实施违法行为中收取的费用”。《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一条(对应2019年修订后的第七十五条)规定的“违法所得”是指“售出价格与购入价格的差价”。 如参考以上批复,对于药品案件的违法所得可以有两种计算方式。第一种即以全额计算。此种计算方式可称之为“全额说”,是将违法所得等同为涉案产品的销售收入,计算违法所得时不扣除合法成本或税收。此种计算方式带有惩罚性,当事人应当承担超过其获利的处罚责任,其投入成本越高,惩罚性越明显。 第二种是对于《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五条的情况,即“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未违反《药品管理法》和本条例的有关规定,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销售或者使用的药品是假药、劣药的”,此种情况药品经营企业、医疗机构无主观违法恶意,适用惩罚性处罚手段显失公平,因此违法所得以售出价格与购入价格的差价进行计算。 此外,不论以何种方式计算违法所得,都应当排除应退赔的部分。行政处罚法第...
  • 点击次数: 1000024
    2024 - 08 - 30
    作者:陈巴特朋友张先生今年年初入职一家科技公司,担任技术主管一职,因工作需要,常常受公司安排出差,而且通常在周末夜间乘坐夕发朝至的火车卧铺,出差时间也通常连续长达十天半月,期间必然经过双休日,有时甚至经过法定节假日。但是,公司从未向其支付加班工资。张先生百思不得其解,其始终认为,被安排到外地出差的在途时间,以及双休日仍出差在外,属于自己的时间却不能由自己支配,因此应视为加班。近日,张先生约我“喝茶”,我义务为其解答后,张先生释然,果断放弃了申请仲裁的计划。张先生的疑虑,或许正是很多劳动者困扰的问题。那么,当出差遇到休息日,究竟算不算加班呢?一、加班是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加班是指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按照用人单位的安排进行的工作。包括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双休日或国家法定假期期间工作。认定加班需要有特定的工作内容为支撑。对加班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高于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加班司空见惯,已然形成“加班文化”。适当的加班,对用人单位的经营发展及劳动者收入的提高,有一定积极意义。但超时加班与体面劳动、舒心工作、全面发展不相符,与国家提倡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也脱节。如果劳动者加班后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则其合法权益将会受到侵害,用人单位也违反了法律规定。 二、休息日出差在途,算不算加班?加班的本质是在正常工作时间之外进行额外的工作,需要以特定的工作作为内容支撑,并非单纯的时间经过。出差在路上的时间,主要是乘坐交通工具,如同正常上下班在路上的耗时,都是为下一步工作而进行准备的时间。期间劳动者如未实际进行工作任务的执行,也没有产生具体的工作成果,仅有时间的消逝,则并不满足加班的这一认定条件。况且,出差在途期间,劳动者虽然不能自由支配时间,但仍可以照常休息,如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时,可以休息或从事个人活动,...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