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中国法域下的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及争议解决

 

本文作者:刘艳玲


2022624日中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修改,并将于202281日起实施。

新的《反垄断法》中重点修改了几个方面:1、增加了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并授予行政机关在制定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定时,进行公平竞争审查;2、增加了对经营者的约束,即经营者不得利用数据和算法、技术、资本优势以及平台规则等从事反垄断法禁止的垄断行为或者从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3、强化反垄断监管力量,加强反垄断执法司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司法衔接机制,维护公平竞争秩序;4、将对经营者的法定罚款上限额度从五十万元提高到五百万元5、如果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市级以上人民检察院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公益诉讼。

反垄断执法工作2018年前由国家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分别承担。2018年国家市场管理监督总局反垄断局设立,成为反垄断专门机构。2021年国家反垄断局正式挂牌。

基于新《反垄断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起草并发布了《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该征求意见稿的法规比2015年公布的《关于禁止滥用知识产权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的规定》多10条。征求意见稿中,对经营者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排除、限制竞争行为进行了修改和细化,并增加兜底条款之四,见以下对比表:

第十三条

第十六条

经营者不得在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利用标准(含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下同)的制定和实施从事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实施下列排除、限制竞争行为:

(一)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故意不向标准制定组织披露其权利信息,或者明确放弃其权利,但是在某项标准涉及该专利后却对该标准的实施者主张其专利权。

(二)在其专利成为标准必要专利后,违背公平、合理和无歧视原则,实施拒绝许可、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的不合理交易条件等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标准必要专利,是指实施该项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专利。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从事下列行为,排除、限制竞争:

(一)在参与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故意不向标准制定组织披露其权利信息,或者明确放弃其权利,但是在某项标准涉及该专利后却对该标准的实施者主张其专利权;

(二)在其专利成为标准必要专利后,违背公平、合理和无歧视许可的承诺,以不公平的高价许可,没有正当理由拒绝许可、搭售商品、实行差别待遇或者附加其他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三)在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过程中,违背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的承诺,未经善意谈判程序,不正当地请求法院或者相关部门作出或者颁发禁止使用相关知识产权的判决、裁定或者决定,迫使被许可方接受其不公平的高价或者其他不合理的限制条件;

(四)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

本规定所称标准必要专利,是指实施该项标准所必不可少的专利。

 

此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还起草了《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规定》等一系列规定的征求意见稿,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在行使知识产权的过程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

从之前发生过的许可争议纠纷和垄断执法可以大致了解这些规定的起草背景。

华为与IDC的许可及争议纠纷

美国交互数字公司(简称IDC公司)是一家运营专利的非专利实施主体,拥有2G3G4G系统的标准必要专利SEP。其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公司)就SEP专利的许可展开谈判,但由于IDC公司要求支付的许可费过高,双方虽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并未达成合意。于是,IDC公司于2011726日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起诉华为公司,诉称华为公司的用于3G WCDMA CDMA系统的产品侵犯其7件美国专利,请求判令立即停止侵权。同日,IDC公司还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起诉华为、诺基亚和中兴等公司侵犯其标准必要专利,请求ITC对这些公司的相关产品启动337调查。  

为对抗IDC公司在美国的起诉,华为公司201112月在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深圳中院)起诉IDC公司,要求判令IDC公司停止垄断民事侵权行为。理由是IDC公司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未履行公平、合理和无歧视(FRAND)的许可义务,无视华为公司在许可谈判过程中的诚意和善意,非但不调整过高的报价,反而在美国提起SEP专利禁令之诉,表面上是在行使合法诉讼手段,实际上意图通过诉讼手段威胁和强迫华为公司接受过高的专利许可条件,该行为不具有正当性。深圳中院在审理后于20132月作出判决,判令IDC公司停止垄断行为以及赔偿华为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两千万元。双方都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法院经审理后于201310月作出二审判决,判决结果为维持一审判决。[1][2]

该案是中国法院首次使用FRAND原则进行裁判。

反垄断调查交互数字公司和高通公司

由于深圳中院判决的SEP专利许可费率远远小于IDC公司的当初报价。IDC公司于20131月又对华为公司向美国特拉华州法院发起专利侵权诉讼以及向ITC提起337调查。

2013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举报对IDC启动了反垄断调查,IDC公司于20137月、20141月两次到发改委接受调查询问。在反垄断调查期间,IDC公司积极配合调查,与华为公司就专利许可费和其他条款也达成了和解协议,并表示对中国其他企业的专利许可谈判将参照对华为公司的条件。发展改革委因此于20145月根据《反垄断法》第45条的规定对IDC公司作出了中止调查的决定,但视IDC公司的市场行为保留恢复调查的权利。[3]

与此同时,IDC公司在美国发起的又一轮侵权诉讼和337调查也相应与华为公司达成了和解并撤诉。

201311月,发展改革委还启动了对美国高通公司的反垄断调查,调查主要涉及高通公司滥用在CDMAWCDMALTE无效通信标准必要专利许可市场及前述无线通信终端基带芯片市场的支配地位。经过调查认定高通公司具有支配地位,并且实施了《反垄断法》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垄断行为,主要包括:1.对过期无线标准必要专利收取许可费;2. 要求某些被许可人将持有的相关非无线标准必要专利向高通公司进行许可,要求某些被许可人将专利进行免费反向许可,以及要求某些被许可人不能就持有的相关专利向高通公司及其客户主张权利或者提起诉讼;3.高通公司搭售非无线标准必要专利许可。

最后,发展改革委于20152月根据《反垄断法》做出以下行政决定:

一、责令高通公司停止所认定的5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违法行为。但该决定的责令停止范围只涉及中国境内,中国境外不适用本行政决定。

二、对高通公司处2013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8%的罚款,总计69.88亿元人民币[4]

华为与康文森的许可纠纷

华为公司与康文森无线许可有限公司(简称康文森公司)从20144月开始进行SEP专利许可谈判,双方就各国专利的许可费率未达成合意。康文森公司是一家注册地于卢森堡的非专利实施主体,其持有通过购买获得的原属于诺基亚公司的涉及2G3G4G通信标准的部分SEP专利。

康文森公司于20177月在英国高等法院专利法庭起诉华为公司侵犯其4件英国专利,并请求法院裁定针对华为公司的全球FRAND许可费率,并于2018117日增加了请求法庭判处华为公司禁止令的诉讼请求。

华为公司于2018125日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专利确认不侵权以及SEP专利中国许可使用费裁决的诉讼。康文森公司则在20184月又向德国杜塞尔多夫地区法院对华为提起诉讼。20199月南京一审法院就SEP专利中国许可使用费率作出判决。康文森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提起上诉。二审期间,德国法院于2020827日作出判决,认定华为公司侵犯康文森公司的欧洲专利权并要求华为公司停止侵权,以及认定康文森公司提出的SEP许可费率未违反FRAND原则。该许可费率是中国一审法院确定的中国SEP专利许可费率的18.3倍。华为公司向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提出行为保全申请,于2020828日做出行为保全裁定,指令康文森公司不得在二审判决作出前,申请执行德国判决,否则从违反之日起,每日罚款人民币100万元,按日累计。[5][6]

该案是中国法院首次颁布禁诉令,具体来说是禁诉令中的禁执令。广义上的

禁诉令包括禁诉令、反禁诉令、禁执令。

小米与交互数字以及三星与爱立信的许可纠纷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小米公司)IDC公司从2015年至2020年期间就涉及3G4G5G通信标准及802.11HEVC标准的SEP专利许可进行了多轮谈判,双方未达成合意。

202069日,小米公司向武汉中级人民法院(简称武汉中院)提起诉讼,请求法院依照FRAND原则确定所谈判专利的全球许可费率或费率范围。2020729日,IDC公司向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起诉小米公司专利侵权以及请求法院裁决FRAND许可费率。202084日,小米公司向武汉中院提出禁诉令保全申请。2020923日,武汉中院作出禁诉令裁定,指令IDC公司在其审理案件期间,不得针对小米公司向全球范围内的其他法院提起许可费率诉讼或申请禁诉令,否则每日罚款人民币100万元。2020929日,IDC公司向德里高等法院提交反禁诉令申请。2020109日德里高度法院颁布反禁诉令,指令小米公司不得执行武汉中院的禁诉令。20201030日,IDC公司请求德国慕尼黑地区法院颁布反禁诉令。2020119日,慕尼黑地区法院颁布反禁诉令,指令小米公司不得执行武汉中院的禁诉令。[7]

韩国三星公司SAMSUNG与瑞典爱立信公司ERICSSON在新一轮的通信标准专利许可协议谈判失败后,于2020127日向武汉中院起诉,请求法院依照FRAND原则对其通信产品确定全球许可条件以及全球许可费率。20201211日,爱立信公司在美国德州东区法院对三星公司提起诉讼,原因是三星公司违反了专利许可的FRAND义务。20201225日武汉中院基于三星公司的申请颁布禁诉令,指令爱立信公司不得就4G5G专利向中国其他法院或全球其他司法管辖区的法院寻求禁令救济或专利许可费率裁决。20201228日德州东区法院对三星公司颁布反禁诉令。

OPPO与夏普的许可纠纷

夏普株式会社(简称夏普公司)于2018710日向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简称OPPO公司)发出列有SEP专利清单的许可邀约。专利清单中包含6453G/4G专利族,13WIFI专利族和44HEVC专利族。2019219日,双方在OPPO公司的深圳办公室进行了许可会谈。在双方还未签订保密协议NDA之前,夏普公司于2020130日向日本东京地方裁判所发起对OPPO公司的专利侵权诉讼,并且36日和9日向该法院又提起2件专利侵权诉讼。20202OPPO公司向深圳中院起诉夏普公司,请求法院依照FRAND原则确定SEP专利的全球许可条件,包括许可使用费率,深圳中院2020325日立案受理。夏普公司还于202036日在德国以及202041日在中国台湾对OPPO公司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深圳中院经审查后于20201016日作出裁定,确定其具有管辖权,并且适宜对涉案SEP专利的全球许可条件(包含全球许可费率)作出裁决。夏普公司对裁定不服,上诉至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二审法院维持了一审法院的裁定。[8]

该案首次确认了中国法院对SEP专利全球许可条件和许可费率的管辖权。深圳中院作出一审裁定之前,英国最高法院已于2020826日作出终审裁决,认定英国法院对相关SEP专利的全球许可条件具有管辖权,并确定了SEP专利的全球许可费率。本文作者也在英国法院作出确定SEP专利的全球许可费率判决后,为中国企业完成了与欧洲专利权人的SEP专利全球许可及许可费率谈判。

尾语

2011年开始到现在,中国法院和行政执法机构已有较为丰富的SEP专利许可纠纷处理经验,相关法律法规也日益完善。专利实施主体在专利许可谈判中与许可方就许可条件无法达成一致时,可以考虑首选应用中国法律或者同时应用中国法律来解决双方之间的争议。

非专利实施主体NPE如果遵守FRAND原则下的许可承诺以及遵守市场公平竞争原则,中国其实仍是一个很好地解决许可争议的地方。因为,即使IDC公司2011年与华为公司、2020年与小米公司就专利许可在多个国家引发诉讼,而且2019又与华为公司就3G4G5G通信标准的专利许可费在多个国家引发诉讼,IDC公司从中国获得的年营业收入仍在其总营收中排名第3-4位。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3)粤高法民三终字第305号民事判决书。

2.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2013)粤高法民三终字第306号民事判决书。

3. 发展改革委对美国IDC公司涉嫌价格垄断案中止调查,http://www.gov.cn/xinwen/2014-05/22/content_2684822.htm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改办价监处罚〔20151号行政处罚决定书。

5. 最高人民法院(2019)最高法知民终732733734民事裁定书。

6. 无线通信标准必要专利禁诉令案,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21/04/id/5993222.shtml

7. 慕尼黑第一法院针对小米禁诉令做出反禁诉令裁决 ,载《知产财经》,202164日。

8. 最高人民法院(2020)最高法知名辖终517号民事裁定书。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0
    2024 - 07 - 19
    作者:刘艳玲中国商标法第48条规定了商标的使用,是指将商标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或者将商标用于广告宣传、展览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用于识别商品来源的行为。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商业活动,目的是引导消费者购买其认可的商品,帮助商品提供者与消费者在市场上建立起重要的联系。司法审判中区分商标性使用和非商标性使用非常重要,是否侵害他人商标专用权,主要看商标使用是否属于“商标性使用”。非商标性使用一般用于非商业活动,其目的不是引导消费者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即使在商业活动中使用,如果属于描述性使用或指示性使用,也会被认为是商标的正当使用,不侵犯他人商标权。中国商标法第59条第1款列举了商标的描述性使用方式。指示性使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用于不侵权抗辩,这种使用需限定在合理使用范围内,因此称为指示性合理使用更确切。相对比地,美国商标法“Lanham Act”中也有商标正当使用的概念。美国商标法的正当使用原则包括描述性正当使用和指示性正当使用。在指示性正当使用中,可以未经他人许可使用他人的商标,用于比较广告、新闻报道、新闻评论、学术工作、模仿和批评和评论等目的。 下面展开讨论非商标性使用的情形,这有助于企业或个人初步了解自己对他人商标的使用是否会侵犯商标权。    非商标性使用-描述性使用  商标或服务提供者除标识自己的商标,以便于消费者识别外,还会对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产地、型号或者生产者的名称等其他特点予以说明,从而使消费者了解商品的特性、使用方法等,以达到促销其商品或服务的目的。根据中国商标法第59条的规定,注册商标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 例如,A公司在销售网页链接中使用“Dliziz椰子款”标识销售鞋类商品,其中,“Dliziz”是A公司的注册商标,而“椰子”标识是另一B公司...
  • 点击次数: 1000000
    2024 - 07 - 05
    作者:金涟伊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的交易手段。然而,由于法律的相对滞后性,与电子商务相关的法规亟需进一步完善。对于未经商标注册人授权,在网络店铺名称使用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相似的标识的行为,现行的商标法并未对此提供明确的指导。相关权利人在维权过程中通常同时援引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而不同法院在判决时所依据的法律也存在差异。 经检索相关判决书,我们发现法院判决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可类比于企业名称,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予以规制,二是认为网络店铺名称侵权导致相关公众混淆误认的,应认定为商标侵权。 2018年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所持的观点即为第一种观点。在(2018)冀民429号判决书中,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支持了一审法院的观点,即“……官方旗舰店的店铺名称属于一种企业(店铺)字号,而将他人注册商标用于自己企业字号的行为,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八条‘将他人注册商标、未注册的驰名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误导公众,构成不正当竞争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的规定吸纳,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的侵害商标专用权的情形。” 故此,法院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作出裁判,维护了权利人的相关权益。 但更多判决倾向于第二种观点。2020年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在(2020)京0102民初27860号判决中认为,被诉侵权店铺将商标使用于店铺名称、店铺内宣传、商品名称及商品图片等位置,此种使用系为标明商品来源,属于商标性使用,因此适用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原告的商标专用权。 2022年义乌市人民法院在(2022)浙0782民初6308号判决中认为,“对于被告滔馨公司在其网店名称及网店LOGO中使用‘泉日记’字样的行为,并未经过原告的授...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4 - 06 - 28
    作者:张嘉畅 在对美贸易当中,商标保护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注册美国商标有利于商标在海关备案,有利于避免商标侵权,同时,经营亚马逊平台商家也需要注册美国商标从而进行亚马逊店铺的品牌备案。与中国商标法不同,美国商标制度更加注重商标在商业当中的实际使用。从申请到注册甚至续展,申请人在许多环节需要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供使用证据,以确保商标有效。本文旨在整理美国商标申请注册需提交使用证据的关键环节,以便外贸企业快速了解,避免商标因错过提交使用证据时间而影响商标效力。 美国注册商标需要提供使用声明及证据的时间节点如下表: 一、申请阶段 美国商标申请的申请依据有五种:1. 根据商标法第 1(a) 条,在商业中使用商标;(2) 根据商标法第 1(b) 条,有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3) 根据商标法第 44(d) 条,基于在先提交的外国申请,要求优先权;(4) 根据商标法第 44(e) 条,拥有申请人原籍国的商标注册所有权;以及 (5) 根据商标法第 66(a) 条,将国际注册的保护延伸至美国。 当申请人选择商标法1(a)条款,即以实际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时,需要在申请的同时提交商标已使用声明,并在每个类别提交使用证据,说明申请人如何在商业经营当中使用该商标。 如果申请商标尚未在美国实际投入使用,申请人也可以选择以意图使用为依据提交申请。此种方式提交申请时无需提交使用证据,但需要基于其在商业中使用商标的真实意图。在商标经过实质审查被核准后的6个月内,申请人需要像1(a)申请一样提交使用声明,并且同时提交使用证据。用此种依据提交美国申请,有助于商标权利人在商业经营当中更早地进行商标申请,也有更多的准备时间将商标投入使用。 其他申请依据通...
  • 点击次数: 1000003
    2024 - 06 - 21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19年1月,B公司作为承包人,与发包人A公司签订了《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约定由B公司承包A公司发包的某项目工程施工。合同对工期、总价款、工程款的结算和支付、质量标准、违约责任等诸多事项进行了详细约定。自然人C某在项目所在地多年承包工程施工,具有较强的施工能力及经济实力。C某欲承包该项工程,找到B公司,请求B公司将该项工程全部转包给C某施工,B公司同意以“内部承包”的方式将该项工程转包。随后,C某委托自然人D某与B公司签订了《施工项目内部管理目标责任书》(以下简称《目标责任书》),约定双方权利义务,并约定C某安排D某作为该工程项目负责人具体组织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管理人员及劳务队均由C某聘用,前期垫资均由C某通过财务人员支出。但C某因有其他工程项目需要亲自管理,极少到该工程施工现场,更没有和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D某作为项目负责人,则常与B公司、A公司相关人员直接对接联系。在精心组织下,该项目工程在工期内顺利完工,并于2020年10月通过竣工验收合格,依法在当地建设管理中心备案。2021年11月,发包人A公司委托第三方对该项目工程造价进行结算审核。经审核,结算造价为人民币850万余元。2023年5月,因尚有285万余元的工程款长时间未支付,且多次主张权利未果的情况下,C某以实际施工人名义,作为原告,将A公司和B公司列为共同被告,一纸诉状诉至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在诉讼过程中,B公司为推卸责任,主张C某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实际施工人应是D某和C某,并安排其财务人员及D某出庭作证。财务人员证明其一直和D某对接联系,并未见过C某,D某是实际施工人。D某本人则出庭作证,陈述自己和C某合伙,享有15%合伙份额,是共同的实际施工人,D某无权单独提起诉讼。但C某同时表示自己从未投入资金,亦未有书面合伙协议证实。【争议焦点】本案在工程价款、质量等其他问...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