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云游戏平台合规问题浅析

本文作者:王亭入


行业内,通常将2019年视为云游戏的元年,2020年,云游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离爆发仍然很远。但是作为5G技术最有可能落地的应用场景之一,云游戏显然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目前国内外的游戏巨头都在加码云游戏,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法律问题的研判。

 

一、云游戏简单介绍

 

根据百度百科的介绍,云游戏是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游戏方式,在云游戏的运行模式下,所有游戏都在服务器端运行,并将渲染完毕后的游戏画面压缩后通过网络传送给用户。在客户端,用户的游戏设备不需要任何高端处理器和显卡,只需要基本的视频解压能力就可以了。这个解释高度专业化和抽象化,为了便于理解云游戏,本文用更加通俗地解释如下。在云游戏中,游戏内容提供商(比如索尼)、云游戏平台(比如网易云游戏平台)、用户(玩家)、流量提供商(比如移动,联通和电信)的角色不同。如果这些不同的角色各司其职的话,云游戏会是这样的模式:索尼专心提供各种游戏,网易云游戏平台专心搭建平台(简单理解为APP,实际上还可以是网站,电视客户端等),并把索尼的游戏预先安装在平台上,并且通过云平台自己的服务器就可以运行游戏,玩家不需要下载索尼的游戏,只需要在自己的终端上(主要是手机)下载网易云游戏平台的APP,登录APP后,可以从琳琅满目的各种游戏中,选择索尼的某款游戏,直接在玩家自己的手机上就可以操作索尼的游戏。

 

因此,云游戏平台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用户手机在不下载安装游戏的情况下,通过云平台就可以操作大型的游戏,云平台完成了对大型游戏的实质性计算和操作,用户仅仅是通过手机向云平台发送指令。简单说,用个破手机一样能玩大型游戏,而现在大多数游戏是需要下载到手机或者电脑的,对配置的要求很高。第二,云游戏目前最大的障碍在于流量成本。 5G之前最大的障碍是传输速度,迟延过于严重用户体验差。实际上云游戏的技术十几年前就有了,但是限于迟延的问题无法解决,一直没有的发展起来,但是5G技术的出现则意味着云游戏发展的窗口期终于到来。当然,5G并不意味着云游戏马上就可以进入高速发展期,因为还有一个非常商业化的因素,即昂贵的流量对于平台是很大的负担。

 

云游戏中,各个参与者的盈利模式不同。对于云平台而言,主要是通过收取平台用户的时长费获利。用户如果想要操作平台内的游戏,首先要注册成为平台的用户,并且给自己的平台账户充值用于购买平台的使用时间。对于游戏内容提供商而言,利润主要来自于平台缴纳的许可费和用户在操作游戏时购买皮肤等道具的费用。对于流量提供商,利润自然是平台购买流量的费用。

 

二、云游戏平台相关法律问题

 

云游戏平台既可能是技术服务提供商,也可能是内容提供商。如果是技术服务提供商,可以按照通知-删除的规则处理,如果是内容提供商,则需要承担直接责任。 这种区分及相应的处理方式,在知识产权领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规则,云游戏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

 

假定云游戏平台是内容提供商,那么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云游戏平台经过授权上线了游戏,第二种情况没有授权。简单分析如下:

 

第一种情况:有授权

 

云游戏平台的合规需要重点关注:

 

1、数据合规

 

云游戏平台不可避免的要处理玩家的数据,包括玩家的云游戏平台用户名和密码,操作游戏的历史记录,充值记录,充值途径,以及登陆游戏的用户名和密码(如有,例如QQ号)等,这些是数据合规的重要内容。有些数据处理的授权可以通过游戏内容提供商直接获得,有些则需要单独征得玩家的同意。另外,游戏的社交化趋势也意味着对玩家数据的处理要格外谨慎。例如:云游戏平台可能会要求读取玩家A的手机通讯录,目的是为了识别通讯录中的好友BC是否是同一云平台的用户,从而帮助他们在平台内建立社交联系(简单说,成为游戏内的好友或联系人),那么云游戏平台对于通讯录中BC的名字和联系方式的储存时间就要做到最小化,在读取了通讯录后理论上可以马上判断BC是不是平台的用户,如果不是,则需要立即删除或者匿名化BC的信息,而不得主动给他们发送营销短讯,或者继续存储该信息以期望BC在未来成为平台用户时再利用这部分信息。这个例子的处理规则,通过凌某诉抖音案件得到明确((2019) 0491 民初 6694 号,北京互联网法院)。

 

2、游戏合规

 

尽管游戏本身是否合法,包括是否具有许可证、是否侵犯第三人权益等首先是游戏内容提供商的责任,但是云平台对游戏本身可能的违法违规之处,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义务。云游戏平台此时承担的是过错责任,即云游戏平台只有在明知或应知游戏存在违法违规情节,仍然予以上线的情况下,才会承担直接责任。例如游戏具有许可证是平台必须要核实的内容,不核实则需要承担直接责任。例如游戏内容侵犯第三人知识产权,在接到权利人通知后仍不下线游戏的,则对侵权扩大的部分承担法律责任。

 

此外,平台要特别注意与游戏内容提供商之间的合同。由于优质的游戏属于稀缺资源,游戏内容提供商具有很大的话语权,一般提供格式合同供分发渠道(包括云平台)签署,此时平台往往没有商业能力进行谈判以修改合同。因此,提醒云平台经营者的是,此时并不是只能“认命”,签署合同就一了百了,而是对于合同中没有涉及的条款,以及可能存在歧义的条款,要注意通过微信、电邮等方式巧妙地与游戏内容提供商进行沟通,留下证据。那么将来一旦发生争议,对于格式合同,合同法的明确规则是有两种以上解释的,按照不利于提供格式合同的一方解释。这个实战的技巧请云平台经营者务必注意,对于游戏内容提供商而言,也意味着内部培训自己员工的重要性,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不要跟分发渠道随便交流。

 

3、服务合规

 

无论是将云游戏平台与玩家之间的关系视为是许可和被许可的关系,还是一种服务合同,云游戏平台对玩家都负有直接的安全保障责任和质量责任,如果玩家的账户被盗,平台没有事先采取足够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保障,则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需要赔偿玩家。如果平台无法实现随时随地的登陆操作,相当于违约,也需要赔偿玩家。再比如,一个云游戏平台内具有丰富的游戏资源,因此吸引了大批的玩家充值消费。但是突然云游戏平台内的游戏资源急剧减少或者排行榜靠前的游戏突然下线,这样肯定会引起玩家的不满,要求退费。如果这种游戏资源的下降是因为游戏内容提供商导致的,平台可以按照违约追究游戏内容提供商的责任,那么尽量在合同中提前约定违约责任,比如把玩家退费作为计算损失的一部分,对平台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第二种情况:无授权

 

云游戏平台可能面临来自于游戏内容提供商的下述侵权指控:

 

1)         预装游戏,侵害计算机软件复制权(有时,权利人会就游戏中的美术元素、音乐元素和连续动态画面(类电作品)同时主张被侵权了复制权,但是参考广东高院2020年关于网络游戏的审判指引,如果可以实现游戏整体保护的,对元素保护一般不再支持)。

2)         在平台上推广游戏时不可避免的要使用游戏的美术元素、音乐元素、以及短视频,构成对美术作品、音乐作品和类电作品复制权和信网权的侵害。

3)         向玩家传送游戏的连续动态画面构成对类电作品的复制权和信网权的侵害(复制权一般会被信网权吸收,先有复制后有传播)。

4)         违反反法第二条的商业道德(平台相当于拦截了游戏内容提供商的用户,用户不用再下载安装游戏了,形成对游戏的实质替代,掠夺权利人的商业机会,利用游戏宣传自己的云游戏平台)。

5)         违反反法第六条,因为对于游戏和游戏元素的使用,可能误认为平台与游戏内容提供商之间具有合作关系等。

6)         违反反法第十二条,因为平台内的游戏如果不是游戏内容提供商提供,有时候可能会出现无法充值的情况,相当于平台限制了游戏的功能。另外,游戏内容提供商一般会有风险控制机制,例如玩家通过平台的账号登陆平台后,在操作某个具体的游戏时,还要通过微信号登陆该游戏,由于微信会识别登陆的IP地址,此时会把云平台的IP地址(有时候还是动态的)识别为登陆地址,从而与用户登陆微信的常用地址不同,系统会识别为微信号存在风险(例如被盗取),进而冻结账号。另外,云游戏平台的流量消耗巨大,为了节省流量,对于游戏的画质往往会进行控制,这对游戏内容提供商而言,会降低游戏在玩家中的口碑,也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

7)         侵害商标权。云游戏平台难免会使用游戏的名称(往往同时也是注册商标)用于宣传推广,侵害游戏内容提供商的商标权。

 

在无授权的情况下,游戏往往会随时下线,此时云游戏平台对其用户相当于违约,也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用户因此提出退费,一般会得到支持。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5 - 04 - 25
    作者:常春摘要:在当今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知识产权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权利类型的多样化,不同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商标权之间的冲突,近年来在汽车、鞋服、电子产品等领域频繁发生。本文将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汽车"外观设计专利无效案(第57220号决定)和"运动鞋"外观设计专利维持有效案(第563861号决定)两起典型案例,深入剖析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在先商标权冲突的法律适用标准、判断方法及实务应对策略,并给出乐法律适用标准的系统梳理与前瞻思考。 一、外观设计与商标权冲突的法律框架与理论基础知识产权体系中的外观设计专利权与商标权在保护客体和功能上存在本质差异,却又在实践中常常产生交叉与冲突。我国《专利法》第二条第四款明确规定:"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整体或者局部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而《商标法》第八条则规定,任何能够将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商品与他人的商品区别开的标志,包括文字、图形、字母、数字、三维标志、颜色组合和声音等,以及上述要素的组合,均可以作为商标申请注册。这两种权利在保护目的上各有侧重——外观设计专利保护的是产品具有美感的创新设计,防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该设计;商标权保护的则是识别商品或服务来源的标志,防止他人使用相同或近似标志造成市场混淆。 正是由于外观设计中可能包含具有识别功能的图案、色彩等元素,而商标也可能具有装饰性美感,二者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保护客体的重合。《专利法》第二十三条第三款专门针对这一问题作出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不得与他人在申请日以前已经取得的合法权利相冲突。"这一条款确立了商标权等在先权利对外观...
  • 点击次数: 100007
    2025 - 04 - 18
    作者:王辉对于待岗没有合同约定,亦没有制度规定,就待岗事宜也未与员工协商一致,用人单位仅凭一纸通知强行安排员工待岗,在该种情况下,员工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且看下文案例及本文律师浅见。一、实务案例◆案例1:(2023)京01民终3298号某股份公司与李某签订了自2013年8月26日起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21年1月18日某股份公司向李某发送内容为《待岗通知书》的电子邮件,载明“……一、待岗原因。因公司业务调整,您所在部门整体撤销,而您未服从调岗也未竞聘新的岗位,造成目前无部门和岗位接收,已待岗数月,经数次协商,截至目前未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意见,考虑到稳定员工就业关系及基本生活保障,以及企业现实困难等因素,公司不行使劳动合同单方解除权,即日起通知待岗。二、待岗起始时间:2021年1月18日。三、待岗终止时间:竞聘公司新岗位成功。四、待岗期间待遇:……按照工作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发放,……待岗期间,公司不安排工作任务,无特殊情况不需到岗。……待岗期间相关补助不再发放……”2021年1月20日李某回复邮件称“对于公司2021年1月18日出具的待岗通知书,我完全不认可并且不接受。后李某以要求某股份公司支付工资为由,向北京市海淀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该委作出京海劳人仲字[2021]第9220号裁决书。李某对裁决不服提起诉讼,主张某股份公司应向其支付自2020年9月26日至2021年7月25日期间的工资差额共计306590.53元。一审法院认为,某股份公司通知李某自2021年1月18日起待岗,李某明确表示不同意待岗,并经常询问工作任务,某股份公司并未安排工作。某股份公司未举证证明存在企业停产停业等合法合理安排待岗的情形,亦未就待岗安排及待岗期间的待遇与李某达成协商一致,应自行承担相应法律后果。因此,被安排待岗期间李某之所以未能正常提供劳动,系因某股份公司未依据劳动合同...
  • 点击次数: 100010
    2025 - 04 - 11
    作者:杨秀芸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各类纠纷也随之而来。实践中,消费者因网购产生纠纷,通常会将卖家与网络平台一并起诉,这种情况下管辖法院怎么确定?本文将通过两个案例,深入分析网络购物纠纷管辖法院的确定原则及具体应用。 一、案例对比分析 案例一:(2024)最高法民辖52号 案情:原告苏某在转转网购平台(北京某公司,以下简称“被告2”)在苏某(以下简称“被告1”)所开的网店,购买了一部华为手机,被告1宣传此店所售产品为全新原装国行正品,收到手机后,发现手机为二手机。原告认为被告1虚假宣传,以次充好,已构成欺诈,被告2转转平台亦应承担连带责任。故原告向其收货地辽宁省瓦房店市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1返还购物款,赔偿购物款三倍的损失,维修购物款,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被告2对管辖权提出异议,请求将案件移送至北京互联网法院。 本案分析: 1、明确诉讼请求。原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要求被告1支付三倍赔偿金,被告2承担连带责任。2、根据诉讼请求判断法律关系。三倍赔偿属于惩罚性赔偿请求,请求权基础为法律规定的侵权赔偿责任,由此提起的损害赔偿请求之诉应当认定为产品责任纠纷。故本案应当依照产品责任纠纷确定管辖。3、确定管辖法院。本案中,原告住所地为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被告1住所地山西省阳曲县,被告2住所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虽然本案中网络购物收货地在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但不能就此认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为案涉侵权法律关系的侵权行为地,也不能认定该地为案涉产品的制造地、销售地,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九条及《民诉法解释》第二十六条规定,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人民法院对本案没有管辖权。被告2住所地在北京,符合北京互联网法院管辖条件,因此,北京互联网法院...
  • 点击次数: 1000012
    2025 - 03 - 28
    作者:赵丹青 不同于普通商品广告,药品由于其治病救人、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特殊性,对于药品的广告,我国设立了严格的监管措施。 根据药品的属性,不同药品在广告方面的规定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特殊药品不得作广告,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以及戒毒治疗的药品、医疗器械和治疗方法,不得作广告。第二、处方药,只能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同指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上作广告。并且应当显著标明本广告仅供医学药学专业人士阅读。第三、非处方药可以作广告,但广告的内容受到严格限制,包括但不限于:1、药品广告的内容不得与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说明书不一致,并应当显著标明禁忌、不良反应。2、非处方药广告应当显著标明请按药品说明书或者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3、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4、不得说明治愈率或有效率。5、不得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和安全性比较。6、不得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 同时,我国对于药品广告实行审批制度。发布药品广告,应当向药品生产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送有关材料,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并且,药品生产企业不得篡改经批准的药品广告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伴随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在所谓私域如微信朋友圈、微信群里发布药品广告,也应遵守法律法规,对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尽到审核、把关义务,否则也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比如,如果广告中涉及的药品为处方药,显然朋友圈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医学、药学专业刊物,那么该广告发布行为就构成违法发布处方药广告。即便该药品为非处方药,该广告内容是否合法,是否取得《医疗广告审查证明》等都需要仔细审核。 了解这些知识,可以帮助普通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药品广告的真实性...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铭盾MiNGDUN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5 铭盾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