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

以案说法|竞业限制的特征及法律适用

本文作者:陈巴特


竞业限制是指用人单位和知悉本单位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相关事项的员工或者其他对本单位经营有重大影响的劳动者约定,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有其他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竞业限制制度是我国重要劳动法律制度,得到广泛适用。

案例一:

2018年6月,李某入职A市某酒吧,从事酒水营销。入职后,酒吧公司和李某签订了含有竞业限制条款的《协议书》,约定李某在工作期间及离职之日起两年内,不得在A市范围内与公司有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从事同类或类似经营。若违反该约定,李某除需赔偿损失外,还需向公司支付违约金20万元。

2020年9月,李某“跳槽”到A市另一酒吧。

而后,酒吧公司申请劳动仲裁,主张李某的“跳槽”行为违反竞业限制约定,请求裁决李某向公司支付违约金20万元。劳动仲裁机构经审理,依法裁决驳回娱乐公司的仲裁请求。后酒吧公司起诉至人民法院,法院依旧判决驳回了酒吧公司的诉讼请求。

案例二:

2017年3月,老周与B公司签订了五年的劳动合同,担任副总经理职务。2021年1月,老周与B公司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并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双方约定:老周自离职之日起2年内,不能为与B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单位提供服务,也不能自己生产、经营与B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等。B公司在竞业限制期内,需分期支付给老周30万元的竞业限制补偿金。如果老周在竞业限制期内违反约定,需承担违约责任,返还竞业补偿金,并向B公司支付违约金30万元。

然而,老周对《竞业限制协议》置若罔闻,在竞业限制期内入职与B公司经营范围高度重合的竞争对手C公司,担任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职务。为此,B公司申请仲裁,要求老周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30万元,并支付违约金30万元。仲裁委支持了A公司的部分请求,裁决老周返还竞业限制补偿金7.1万余元,并支付违约金30万元。

老周不服裁决起诉到人民法院。法院经审理认为,老周离职前与B公司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该协议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合法有效,对双方均具有拘束力。B公司在协议签订后按约履行了支付补偿金的义务,老周也应该按约定履行竞业限制义务。但老周从B公司离职后,在竞业限制期间内又就职于B公司的竞争对手C公司,这一行为违反了竞业限制协议约定,构成违约。B公司要求老周返还竞业补偿金并支付违约金的请求,应当得到支持。鉴于老周违约时离竞业限制期限到期还有五个半月,法院按照相关计算标准,判决老周向B公司返还这五个半月的竞业限制补偿金6.8万元,并支付违约金30万元,共计36.8万元。

律师解析

上述两则案例,李某和老周同样违反竞业限制的约定,最终的裁判结果为何截然不同?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竞业限制又有怎样的规定?律师认为竞业限制有以下几种特征。了解这些特征,上述答案则迎刃而解。

一、竞业限制的非强制性

竞业限制,显然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离职后的限制。离职后的劳动者,还要受到原用人单位的约束,如果约束过于苛刻,则对劳动者极不公平。并且,如果法律规定这种限制是强制性的,则明显不利于人才的流动,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悖于劳动立法精神。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可以”并非“应当”“必须”,意思是可有可无。实践中,只有那些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或者保密意识比较强的用人单位,才会与劳动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并且,由于涉及到补偿金问题,很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竞业限制协议也流于形式。

二、竞业限制的合理性

首先,竞业限制的对象要合理合法。并非所有劳动者都是竞业限制的对象。只有掌握或熟知公司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保密事项的人员,才可作为竞业限制的对象。对于掌握用人单位大量商业秘密高层管理者,掌握用人单位技术秘密技术研发人员,直接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高级营销人员,保管、掌握用人单位关键资料的重要管理岗位的人员(如HR、财务管理、法务管理人员等),掌握用人单位内的各种调研数据的重要信息员等,用人单位对其进行竞业限制,是比较合理的。而对于普通劳动者,用人单位大可不必对其进行限制。前述两则案例裁判结果不同,根本原因在于此。

其次,对竞业限制的范围或者说保密事项的确定要合理。竞业限制的对象,归根到底就是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保密事项,无非就是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不可任意扩大。尤其是所谓的“商业秘密”,用人单位应当合理确定并明确告知相关劳动者。

再次,对竞业限制的区域应当合理。如果用人单位规模并不大,只在本地区开展业务,如果把竞业限制的区域扩大到全国,显然不是合理的。

竞业限制不合理,属于滥用“竞业限制”制度,会导致《竞业限制协议》无效,司法机关在审理时将会不予适用竞业限制相关法律规定。

三、竞业限制的对等性

权利义务需对等,没有享受权利就不必履行义务。

竞业限制的权利义务的对等性,首先体现在补偿金。你用人单位限制了我,我不能一笑而过,有义务就应享有相应的权利,法律亦明确规定受到竞业限制的劳动者,必须获得用人单位相应的补偿,补偿金额必须合理合法。试想,如果用人单位给予极少的补偿金,甚至不给与补偿金,即便约定了高额违约金,受到竞业限制的离职劳动者恐怕不可能心甘情愿地遵守竞业限制约定。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用人单位支付给离职劳动者的竞业限制补偿金,以劳动者离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的30%至60%为适宜。对于一些特殊地区、特殊行业的补偿金额标准,适当提高。比如,根据北京《中关村科技园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知悉或者可能知悉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应当履行竞业限制合同的约定,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用人单位应当依照竞业限制合同的约定,向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原劳动者按年度支付一定的补偿费,补偿数额不得少于该劳动者在用人单位最后一年年收入的二分之一。

离职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需向原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也是对等性的一种体现。如果离职劳动者获得了竞业限制补偿却不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显然是不对等的。因此,《竞业限制协议》通常需约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义务,需向原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至于违约金的标准,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3月20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曾明确过违约金的上限,该草案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其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3倍。但是该规定在后来正式实施的《劳动合同法》中被删除。笔者认为,虽然该规定最后未写入《劳动合同法》中,但是,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公平合理原则,参照给违反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大小进行相应调整。

四、竞业限制的局限性

实际上,对竞业限制的对象、范围、区域进行约束,本身也是竞业限制局限性的体现。

此外,竞业限制不能遥遥无期。《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两年。如约定竞业限制超过两年的,超过两年的期限无效。

再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签订了《竞业限制协议》,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三个月为支付竞业限制补偿金,劳动者可以诉请解除《竞业限制协议》,同时可以诉请履行竞业限制义务期间的补偿金,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是在三个月(不含三个月)内,即便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然负有竞业限制义务,其违反竞业限制协议的,依然需要支付违约金。对用人单位而言,三个月的时间并不长。但对劳动者来说,其风险加大,既不能寻找自己熟悉领域的新工作以获得工资收入,又不能获得竞业限制补偿,三个月时间可谓漫长。

总而言之,竞业限制的合理利用,可以有效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市场良性竞争,规范人才流动。但一旦被滥用,不仅不能达到保护用人单位的目的,反而会被指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损用人单位自身形象。用人单位要求与劳动者签订《竞业限制协议》时,应全面考虑,平衡劳资双方利益,任何片面追求己方利益而忽视对方利益的约定,都是不可取的。

 

 


  • 相关资讯 More
  • 点击次数: 1000007
    2023 - 11 - 07
    作者:张琳在交通事故中,如受害方的车辆为经营性车辆,如出租车、长途客车、货运车等,在车辆损坏后,不仅会产生车辆修理费用,还会产生停运期间的经营损失。对于该停运损失,责任方是否应当赔偿?如应当赔偿,是否可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赔?    对于上述情况,相关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作出了明确规定:“因道路交通事故造成下列财产损失,当事人请求侵权人赔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三)依法从事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等经营性活动的车辆,因无法从事相应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合理停运损失.....”虽然上述司法解释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理解和执行上的不统一。笔者拟结合几个案例针对相关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一、案例简介案例一:郭某与赵某、某财保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参见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2023)京0101民初32号一审民事判决书)郭某向法院起诉,请求赵某赔偿车辆维修期间的营运损失9000元(600元/天×15天)、交通费,某财保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法院查明,2022年某月某日,赵某驾驶的A车与郭某驾驶的B车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损坏,无人受伤,交警部门认定赵某全责。郭某系网约车司机,某财保公司已赔付了修车费。法院经审理认定,郭某主张的停运损失属于间接损失,不属于交强险和商业险的赔偿范围,郭某要求某财险公司理赔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赵某负全责,应赔偿郭某合理停运损失;停运损失的具体数额,结合车辆停运时间、郭某运营成本、运营能力、运营收入等因素确定;郭某主张的15天维修天数超出合理期限,结合郭某车辆损坏程度和维修项目,酌定为8天;综合考虑事故车辆受损、停运、运营行业收入水平等因素,酌定郭某合理停运损失为300元/天...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3 - 10 - 30
    作者:刘艳玲              商业秘密有三个构成要件:一是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即该信息是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二是该信息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三是权利人对该信息采取了保密措施。概括地说,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即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商业秘密。 技术秘密纠纷案件由于其技术复杂性、案件背景复杂性和有效证据取得性等原因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属于较难的案件。权利人主张被诉侵权人侵犯自己所有的技术秘密,权利人需要提供证据证明以下几个方面的事实和理由:第一,明确其技术秘密的内容,通常需要细化固定和明确其主张的技术密点;第二、举证该技术秘密具有商业价值;第三、被诉侵权人持有的侵权信息;第四、被诉侵权人持有的侵权信息与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构成实质上相同;第五、被诉侵权人实施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九条中所列的侵权行为之一。首先,技术秘密内容的查明作为商业秘密的确权基础就是司法实践中的难点,本文结合现有裁决文书对技术秘密纠纷中技术密点的分析和认定进行讨论。  【案号】(2015)闽民初字第152-3号民事裁定书和(2020)最高法知民终385号二审民事裁定书[汕头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北大方正物产集团有限公司、福建方兴化工有限公司等其他侵害商业秘密纠纷] 【一审基本案情】汕头海洋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汕头海洋公司”)主张其系S.O.E第二代聚苯乙烯成套工艺、装备专有技术许可的所有权人,并将该专有技术许可给了泉港海洋公司使用。后泉港海洋公司的资产经司法拍卖后归被告之一方兴公司所有。为能启动生产,方兴公司在原泉港海洋公司部分高管和技术骨干尚未解除劳动合同并负有保密和竞业限制义务的情况...
  • 点击次数: 1000005
    2023 - 10 - 16
    作者:陈巴特基本案情2022年8月22日,原告宗某某到被告某保健品经营部所经营的店铺购买燕窝,支付价款5000元。原告称其在准备送人时发现涉案产品“燕窝”外包装标签仅仅标注了产品名称,未标注配料表、生产日期、执行标准、保质期、储存条件、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编号、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属于无证生产、来路不明的“三无产品”。遂依据《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将被告诉至人民法院,请求:1、被告支付原告货款损失5000元;2、被告支付原告十倍赔偿50000元;3、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被告某保健品经营部辩称涉案产品“燕窝”属于食用农产品,并不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原告购买产品后立即举报、索赔,属于典型的职业打假人,不属于正常消费者,不应适用《食品安全法》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原告进行保护。代理意见在审理中,法院总结了本案的几个争议焦点问题,原被告双方及代理律师紧紧围绕焦点问题展开举证、质证、辩论。法院为查清案件事实,亦依职权进行了必要的调查。1、原告宗某某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知假买假”的职业打假人。原告宗某某在本案中究竟是普通消费者,还是职业打假人,这一身份的认定对本案审理至关重要。通常,产品外包装标签肉眼可见,相关信息是否标注,购买人一看便知。宗某某在购买涉案产品时,必然明知涉案产品外包装标签上没有配料表、生产日期、厂名厂址等各项相关信息,其仍然购买,显然是“知假买假”。宗某某购买涉案产品不是为了生活消费的需要,其动机并非为了净化市场,而是利用惩罚性赔偿条款牟取不当利益,其为职业打假人。为证明这一主张,被告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宗某某近年来十多起购买食品、药品后,以所购产品是“三无产品”为由,向经营者主张十倍赔偿的案例,并提交法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法院在审理中,依职权检索了关联案件,检索结果为:2023年1月以来,宗某某在法院所在省内十数个法院起诉共有19起案件,...
  • 点击次数: 1000006
    2023 - 09 - 15
    作者:赵丹青在商标实务中,对于将与他人在先登记、使用并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字号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文字申请注册为商标,容易导致相关公众混淆的,可以依据《商标法》第三十二条主张系争商标对他人在先字号权的损害,要求将系争商标不予核准注册或者予以无效宣告。 若是反过来,将他人在先注册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使用,应当如何进行维权呢?下面,我们通过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一 案情简介 台联良子公司于2004年注册“良子”商标,核定使用在第44类服务上,即蒸汽浴室;按摩;公共卫生浴室;美容院;修指甲;高级理发店。台联良子公司及关联公司于2005年、2006年均被授予全国“百佳诚信单位”“2005年中国十大行业隐形冠军”。2015年,良子获得创新医疗大赛180+项目,2016年获得中美健康峰会100+项目。《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了台联良子公司的发展历程。 2020年,足间道良子公司成立,曾用名北京阿丽良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于2020年4月变更为现名称。经营范围包括健康咨询服务、体育健康服务、生活美容服务、足浴服务等。足间道良子公司在其店铺招牌、靠垫、毛巾、前台等处均突出使用“足间道良子”标识。台联良子公司发现上述行为后,向法院提起诉讼。 案例分析 《商标法》第五十七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或者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属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本案中,台联良子公司涉案商标核准注册服务包括第44类的按摩、洗浴、美容理发,结合足间道良子公司经营范围、店招、店内装潢及宣传材料,足间道良子公司提供的是与涉案商标核定服务项目类似的按摩及足浴服务,两者服务类别相同。足间道良子公司未经台联良子公司许可,在经营场所的店招突出使用了与上述注...
×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 www.mdlaw.cn
Copyright© 2008 - 2020北京市铭盾律师事务所京ICP备09063742号-1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5

电话号码管理

6

二维码管理

展开